《返回首页
六大专科精英谱丨江苏“急诊先锋”跑赢“生死时速”
2020-03-24 10:18:00  来源:交汇点  

急诊指医院的急诊科。急诊在英语被写作“Emergency treatment”,意思是紧急情况下的治疗,分为紧急救治和抢救。它的存在保证了人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

在湖北保卫战中,前往支援的江苏急诊科医生有32名,其中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有6名,副主任医师有12名。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这支“少而精”的精锐部队,在重症监护病房和方舱医院里担纲“急先锋”,他们凭借精湛之技和过人之勇,一次次在危急关头跑赢“生死时速”。

陈旭锋:“24小时再建一个方舱医院” 

资料图

资料图

陈旭锋,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火线驰援一个月来,他率领团队参与建成武汉市第一批也是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又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会师,共同建管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号舱。

方舱医院被称作“生命之舱”。陈旭锋带领团队火线创新,开创出方舱医院建管的“江苏模式”,成为托举“生命之舱”的重要力量。

陈旭锋清楚记得,2月3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命令要“支援武汉”。2月4日,他率队抵达武汉才知道具体任务——和其他几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一起,共同建设第一批方舱医院中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对我们来讲同样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把方舱医院用作传染病救治,在全球都是首创。是一个全新挑战。”当陈旭锋带队第一次进入武汉客厅时,诺大展馆里只有一排排“床架”。如今,这里已是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生命之舱”,为武汉战疫立下了赫赫战功。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陈旭锋迎难而上。经过实地考察,迅速成立医疗组、护理组、感控组、后勤组,与参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面一一对接;2月5日,拿出系统改造方案,包括建立医护通道、排风通道以及实施病人分区化管理,丰富病人的休闲娱乐设施设置等;2月6日,下午5点多开始收治病人,当晚收了230多名,到第二天早上8点就已收治614名病人,“满舱”运行。

2月13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又接到新的“作战命令”:转至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省队的300位医护人员“会师”,共同建设运行二号舱。凭借之前建设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经验,“江苏队”立即推进架构建设、物资梳理、功能运作等建舱流程,迅速将武汉体育中心“改建”成符合国家收治标准的方舱医院,当晚就顺利收治患者,全过程不到24小时。

方舱医院建起来后,管理问题凸显。很多病人进舱后普遍产生焦虑、悲观情绪,不利于病情康复。怎么办?陈旭锋创造性提出“这里不光是一个医院,更是一个社区”。进而形成了方舱医院“社区化管理”的“江苏方案”——分区化,即每个区域均设有专职医生及护士长统一管理,医护管理、志愿服务和患者治疗三者相互配合;网络化,即通过微信群沟通、面对面心理疏导、重点问题公开讲座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患者身心治疗的需求;社区化,即营造社区氛围,根据病情及患者自身特点,针对性组织康复性活动,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李小民:“重的、难的、危险的交给我们” 

资料图

资料图

李小民,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阳新分队领队、连云港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我有30多年党龄,长期担任地方医院院长,急诊是我的专业长项,是省急诊管理专委会主委、省急诊医学会候任主委。江苏对口支援黄石,没人比我更适合带队!”李小民两度请战奔赴战疫前线。

2月11日晚抵达黄石,已是11日晚十点。短暂停留后,李小民率队赶赴黄石市阳新县。12日凌晨一点多,一行人抵达阳新,两点睡下,早上六点起床。当天形成医疗队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参与阳新总体疫情防控,将患者救治定点在县医院,疫情防控宣传深入社区,感控知识培训铺展到各乡镇医院;在36小时内筹建扩大县医院重症监护室,所有重患集中管理,重点突破,全部接管。

“重的、难的、危险的交给我们,我们江苏队就是要来干苦活接重担的。”李小民主持重新设置阳新县人民医院ICU,集中收治全院重症及危重症病人,使床位从5张增至20张,集中收治15名急危重症患者,并预留30张床位确保新增病例收治能力。

李小民牵头制定出的第一版诊疗操作手册投入临床。手册是“同质化”诊疗指南,与之配合,一天两次专家查房会针对不同患者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同质化+个性化治疗,加快扭转阳新一度紧张的诊疗形势。这套规范流程,充分考虑阳新是刚“摘帽”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既结合本地整体医疗水平,又接轨不断更新的国家诊疗方案。

乔莉:要胆大心细,敢在“刀尖上跳舞”  

资料图

资料图

乔莉,江苏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2月13日生日当天出征武汉,抵达“战场”的第六天,这位“急诊女超人”就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凭借精湛技术完成一次无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置管。

“和以前不同,这次不仅全副武装、层层包裹,而且没有超声引导,感受到不一样的压力。”乔莉回忆说,当时将患者摆好穿刺体位后,她用右手将患者头部转向左侧,反复认真地用左手食指、中指在患者右颈部寻找血管穿刺部位。1秒、2秒……“血管找到了,就在这!”穿着防护服、隔离衣,戴着无菌外科手套的乔莉迅速完成穿刺,实施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为患者及时打开“生命通道”。

这是乔莉在武汉第一次亲身进行的紧急抢救。乔莉身上一股子镇定自若的气质,到目前为止,病区的三例气切手术都是由她完成。“体力消耗极大,一切都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判断。”她说,患者生命危急,容不得过多犹豫,穿刺时全神贯注,基本听不到其他声音,离开病房才觉得身上完全湿透。“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病人需要我去完成这个任务,我必须打起全部精神去克服一切的压力和困难。”

乔莉常年打交道的就是急危重病抢救,面前随时会出现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在她眼里,当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首要一条是不能感情用事,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冷静思维,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要摸到他的血管或者气管,我的脸跟病人的头面部都在一个平面上,凑得很近,距离大概也就在10公分。相对而言第一要心理素质过硬,第二技术也要比较成熟,现场发挥不会失控,要能沉着冷静。在我们医疗队的队员当中,首先我是会这项技术的,其次我年资也比较高,是责无旁贷的。”

乔莉说:“刀尖上跳舞,需要自己胆大心细。不穿防护服的条件下,我们是独立操作的。到了这边,穿上防护服再戴上防护面具或护目镜,只能看到眼睛的正面,我的侧面、上面跟下面的视线全是受限的,这时候只能是高度集中。”

策划:朱岷 黄建伟 任松筠 沈峥嵘

全媒体统筹:孔德信

文字:王世停 王拓 王子杰 陈月飞 蔡蕴奇 胡安静 万程鹏

视频:唐澄 钱晶晶 杨玺 陶蓉 余勤雍

制图:李爽 张红 郑玲玲

责编: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