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六大专科精英谱丨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2020-03-24 10:34:00  来源:交汇点  

医护人员常放在口中的一句话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在武汉的方舱医院,还是黄石的隔离病区、救治重症的ICU,都有护士的身影。她们在武汉和黄石的医疗救治中精心照顾、精心治疗、精心观察病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医生一道,为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愈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驰援武汉和黄石的“护理天团”达到近千人,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常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手段非常复杂,护理工作难度极大,对护士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

给病人翻身、拍背、吸痰;24小时紧盯胃管、尿管、动静脉置管、胸腹腔引流管等,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不少队伍都“扎根”在重症病区乃至ICU,在武汉和黄石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密切医护配合,做好危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这对于患者的愈后非常重要。

提高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必须有效发挥重症护理的专业价值。譬如翻身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神志不清、插着多个救命导管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来说,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协助。江苏“护理天团”甚至发明了“花式”翻身法——糖果翻身法、三明治翻身法,安全快速地帮助患者翻身。

宋瑾:循证创新,打造优质护理模式

宋瑾,第七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管理专家。

1963年出生的宋瑾,在多数人看来,应是工作“收线”的时候。但疫情发生以后,作为一名党员和资深的护理管理及感控专家,她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机会,一直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我院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协调安排好150名护士的工作。”宋瑾说道,“放下行李不到24小时,大家就接到了‘今晚必须收治病人’的任务。”

一天之内,落实排班、协调物资、紧急培训、接手临床等工作环环相扣;医疗队从有抗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经验的队员中挑出了12人值守第一班,不到1小时,就收满了全病区的65张病床。

一开始队员们心里都挺担忧,摸不清感染的风险情况,宋瑾就让护士们两人一组,在工作上检查彼此的防护措施有没有做好,在心理上互相给个依靠。

“这份工作有多辛苦,大家心里都清楚,光是一层一层穿防护服就要半小时,每人每天定点工作4小时,加上下班后的清洁工作,起码要在岗7小时。”谈起队员们这些天的经历,宋瑾落了泪。“工作节奏这么紧张,一上岗就必须不吃不喝不排,很多人第一次用上了尿不湿,为的就是一天下来,一会儿也不拖延。”

重症监护病人随时会出现各种病情变化,在短短的两周内,宋瑾带领团队配合医生开展了有创通气、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ECMO治疗、CRRT等各项专业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护理工作,并

循证创新,

开创了“三明治”翻身法、气道管理专职护理。“我们要将优质护理模式,落实到病人的治疗护理中去,减少患者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她说。

陶连珊:科学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错概率

陶连珊,江苏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医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陶连珊抵达武汉后,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当地医院建立起规范的防护和护理流程。

2年ICU、11年呼吸科,这样的经历,让南医大二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陶连珊成为了抗击疫情中最被需要的人。“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必须站出来。武汉安全了,江苏才会安全,全国人民才会安全。”得到消息后,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医疗队,大年初一随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

在南京,陶连珊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在武汉,她是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27病区的护士长。“刚来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护理流程不规范,消毒液也需要重新配置。”陶连珊说,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防感染,如果自己不做好防护,那就是在给武汉人民添乱。“我们自己健康了,才有能力和力量,保护更多的人。”

每天上午是护理工作最为繁琐的时段。从来到武汉的第一天起,陶连珊就主动要求,多给她排一些上午的班。每天,陶连珊穿梭在整个病区,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即便是熟悉的人也未必能认出。但是,一段时间后竟然有好几个病人根据声音认出了她。“他们说,你是陶连珊,你们是江苏人,你们是来帮我们的!”听到病人这么说,那种被认同、被需要的感觉,让陶连珊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作为江苏人,我很自豪,真的!”

对任何一项工作来说,持续作战很容易产生倦怠感。但是,对于陶连珊来说,她的工作不容倦怠,一套科学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出错概率。在她的房间抽屉里,有一本特殊的日记本。“每天都会做好工作和生活的记录。”陶连珊说,每天护士们都要告诉她,当天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流程需要优化,大家群策群力,就是为了避免感染和失误的发生,“零感染,零差错,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乔继红:院感,成为保障医疗队安全的重要护盾

乔继红,苏北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院感组副组长

“这是一场‘专业’的战争。”乔继红说。她随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141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飞机还未落地,她就反复提醒自己:“出了机场,就是战场。”

“对于其他队员来说,到了武汉,经过培训后进入当地医院开展救治,才算是真正踏进战场。但从抵达武汉下飞机的那刻起,就是‘我的战场’了。”乔继红说。

“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但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主战场,“院感”范围已不仅在医院,还在广大医护人员的驻地,甚至上下班途中。从院感角度看,风险点无处不在。到达武汉的第一天晚上,乔继红就戴上口罩,对医疗队驻地宾馆环境进行“地毯式”勘查。

电梯按钮不能直接按,可用纸巾包着手指避免直接接触;大堂沙发公共区域也是潜在的污染区,必须严格控制;外出的衣服鞋子不能穿进房间,内外要有别;进房间第一块地砖可作为“缓冲区”,进去后才是清洁区;高频接触的门把手必须每天进行消毒作业,抽水马桶要随时盖好……细细勘查下来,从宾馆分区到公共区域,从入住房间到进出房间,乔继红整理出5大方面数十个小项的“院感”控制要点,连夜总结成一份规定。很快,“规定”上升为“制度”,成为保障医疗队安全的重要护盾。

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支援的是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负责24楼至26楼3个病区的200多名患者救治。进驻前,乔继红等3名专业医生组成的“院感小组”,花了两天时间实地巡查相关布局流程。“这里原本是一家综合性医院,从布局上看,患者通道和医护通道‘两通道’有了,但是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没有进行隔离。”乔继红说,“院感小组”的建议被迅速采纳,按照收治传染病的要求进行了“三区”物理隔离。之前,医院的医疗废弃物有时就用普通黑色塑料袋装,现在已全部改为专门标识的黄色双层医废垃圾袋,并且就地进行灭菌处理。

由于战绩明显,2月29日,“院感小组”又接到新任务:江苏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相关病区。白天巡查,发现问题;晚上总结,提出建议……乔继红又进入了“作战状态”。她说,“只有细而又细,杜绝一切可能,堵上每一丝疏漏,才能确保医护人员安全,形成持久的战斗力,打赢武汉保卫战。

董红娣:要让患者在方舱医院有家的感觉

董红娣,盐城市中医院呼吸科护士长、主任护师。

董红娣参加工作已经31年,在抗疫前线,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当中,时时刻刻做好表率,争分夺秒救治病人,是当之无愧的 “拼命三娘”。

作为团队中的老大姐和护理组长,董红娣像母亲般地爱护着每位队员,呵护着每一个病人,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又像天使一样让大家感到温暖。在驻地,她每天忙着清点、管理物资,和各省、各组护理组长商讨管理方案,制定防控流程,确保形成统一标准。

入舱后,董红娣主动当起方舱医院的“后勤部长”,忙着检查病房设施、病人生活物资等,每天很晚才能休息。出舱后,她仍不忘关心队友身体和心理情况,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疫中,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年过半百。得知夜班护士太冷,她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两个热水袋都送了过去,又领了防寒棉服送到舱里。听说一位护士胃受凉厌食,她不但送去自备的生姜红糖,还煮了热乎乎的小米粥送过去。

“要让患者在方舱医院有家的感觉。”在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董红娣每次到病房,总是主动和患者聊天,为需要帮助的老年患者打水热饭。垃圾桶满了,她二话不说拎起来就走,一次太重就来回跑好几趟。每天,她细心检查各项护理工作情况,亲切问候病人身体状态,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保证舱内各项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有位患者想要一把梳子,她立马组织大家把宾馆里未使用的一次性梳子收集起来,以备患者使用。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帮助患者消除孤独恐惧,营造温馨的氛围,2月21日这天她连夜组织护士做贺卡写祝福,第二天一起为患者过集体生日。患者中有位小伙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紧握着她的手说:“感谢江苏医疗队!长这么大,这是我过得最难忘的生日!”

宋美云:与病毒的距离不到10厘米

宋美云,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曾获江苏省三甲医院优秀护士、泰州市十佳护士称号。2月9日,她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武汉,成为奋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江苏白衣战士中的一员。

大年初二晚上,看到医院微信群里的报名消息,宋美云想都没想就回复了这4个字:“算我一个!”江苏医疗队进驻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后,在选拔咽拭子采样组时,她又一次脱口而出:“算我一个!”

咽拭子采样是一项感染概率极大的操作工作,直接暴露在患者的呼吸道前,最近距离约10厘米,其风险不亚于气管插管,稍不注意就会被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里的病毒感染。宋美云越是艰险越向前。根据操作规程,采样人员必须身穿三层防护服、三层手套、眼罩+防护面屏。每采集完一个样本都要进行七步手消毒,一场下来差不多要消耗3小时。面对焦虑的患者,宋美云在穿着防护服、呼吸都困难的情况下,发挥了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腻特长,反复劝导他们接受正常采集过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一个班下来全身酸痛。

作为资深护士,宋美云对咽拭子采样十分有把握。特别是棉签伸至咽喉部,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不自主呛咳感,加大采集者被感染的风险,这就需要娴熟的技术及快速的反应能力。为做到动作娴熟,宋美云下班休息时总对着镜子自我强化,做到棉签拭子轻、柔、快、准地擦拭咽喉后壁,以减轻患者不适,最终留取标本。

从2月16日至3月7日,宋美云带领采样组总共采集了1200多人次的咽拭子样本。值班期间,宋美云和组员基本上做到几个小时都不喝一口水,就是为了节省下穿脱防护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发挥党员“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钱红英:病危患者护理要组建团队、预案在先

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苏州二队护理组组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总护士长。

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苏州二队100名护理人员分别来自于苏州各个医院,工作流程和习惯略有差别,如何快速、有效形成一套良好的工作制度来提高护理质量是摆在钱红英面前的一套难题。

“我首先明确了各班工作职责和流程,并明确了各班次的护理负责人,要求负责人必须进污染区跟班发现护理问题。”对于反馈出的护理共性问题,钱红英会紧急召开各班次护理负责人会议,重新规范和完善流程,改进各个方面的细节,并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通知所有队员的改进措施。

为了避免交接班出现可能性的遗漏,钱红英要求施行口头、书面以及床边三重交班,并要求护理负责人严格把关、责任到人。她说,交班内容重点包括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各类检查以及药物情况。“正是由于这种清晰的交接班制度,我们护理团队工作近四十天,240个班次中无一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从整建制收治患者的第一天起,病危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是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钱红英特别关心的内容。“我首先抽调了各个医院富有经验的危重症专科护士对病危患者进行特护,对于医生的一些较高难度和较有危险的操作,如俯卧位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床边血滤等,也提前做好预案,事先召集队员们开会模拟操作场景、强调注意事项,并在床边备好抢救物品和器材。”

在病危患者的治疗和抢救过程中,苏州二队医护配合良好,许多患者病情逐步好转,而钱红英的“预案在前、发现问题在先、及时解决”的护理指导理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所有住院患者,钱红英要求所有护理队员们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她会定时参与床边交班,去询问患者的生活所需并会尽可能的满足。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她和相关专家完善了新冠肺炎居家康复指导手册,告诉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出院不是“终点”,而是肺康复的“起点”,并教会患者康复锻炼的方法。

策划:朱岷 黄建伟 任松筠 沈峥嵘

全媒体统筹:孔德信

文字:王世停 王拓 王子杰

视频:唐澄华夏王昊晨

制图:李爽 张红 郑玲玲 朱丹清

责编: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