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RS、H5N1禽流感、新型H1N1甲型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前面,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生永远不会缺位。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有多位感染科专家曾数次战斗在抗击传染病的一线。经验丰富的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支队伍既是集结权威专家的“智囊团”,也是掌控传染病走向的“把关者”。
江苏“感染科团队”
据统计,江苏前往湖北支援的感染科医生超过70名,其中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超过10人,副主任医师超过35人。
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原传染病科)建于1954年,是我国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卫生部传染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是江苏地区综合性医院最早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之一。学科带头人吴超副院长潜心于传染病诊疗科研36年。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收治了南京到目前为止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93名患者均已康复出院。该院在非典、重症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救治担负着重要任务。
吴超:“一个医生,就是用科学方法拯救生命”
资料图
吴超,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医36年,吴超始终潜心于传染病诊疗科研,“上前线”在他看来不是荣耀,而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一个医生,所学所做所求,就是用科学方法拯救生命,降伏病魔。”作为参与过2003年“非典”、2013年的禽流感疫情防治研究的专家,吴超长期钻研传染病学规律,对季节性呼吸道感染传播流行保持着职业的警觉。
疫情来势汹汹,必须“以快打快”。1月23日,吴超即主导完成了南京鼓楼医院发热门诊的建设,有甄别地对发热门诊中的特定人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之后,他又带领感染科团队编纂新冠肺炎防治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其中就提醒市民“不要集中前往发热门诊,防止人群集聚交叉感染”。同时,为利于公众正确了解病毒、并做到科学防护及就诊,科研团队结合当时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研究进展编写了“防护手册”,于1月27日正式出版上线,免费向大众提供下载阅读。
1月25日、2月9日,南京鼓楼医院派出两批医疗队伍支援武汉,吴超两次打电话给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我是感染科医生,我应该到前线去。”出于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吴超两次未能成行。2月12日晚,南京鼓楼医院再次接到选派一支医疗队于次日奔赴武汉的任务,吴超又一次主动请缨驰援湖北,并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领162人前往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共计70位患者。
在这里,吴超带领团队与病魔斗智斗勇,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攻城拔寨,把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夺回”。作为团队领头人、决策者,吴超的这份沉着源于他对专业知识的独特了解。中外专业期刊最新研究成果他随时引述,即便在大战之下,也时刻关注着新冠病毒科研动态;此外,也源于对患者病情的详细掌握,隔天一次进舱查房、隔晚一次在线“云会诊”,他把70个病例的病情装在心里,哪一床已经挺过最要紧的关口,哪一个患者指标波动,这几天要特别注意……如同排兵布阵,胸有成竹。
“对这个患者,要明确真正对他造成感染的细菌是什么,然后针对性治疗,如果使用大剂量的抗菌素,很可能会导致后续问题”……2月25日一早,吴超在驻地通过网络与同在武汉的另一支南京鼓楼医院医疗团队连线。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刚转来两个危重患者,情况危急,吴超和团队一起判断分析病情,优化治疗方案,而就在前一晚他主持“云会诊”忙到晚上十点多。
和死神展开拉锯战,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靠的是什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病人中,有一名肺大疱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状况危急,医疗团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天进行细致的观察讨论:一旦氧饱和度“掉下来”怎么办,是引流还是插管?引流要避免什么问题、插管要注意哪些事项……吴超带领医疗团队,在每天的疑难病例讨论中细致分析,随时优化。
不单是这一名患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吴超带领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医生组成的精锐团队,掌控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保证患者治疗的稳定、持续。
张卫红:“与隐形敌人战斗,为医护和患者保驾护航”
张卫红,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副院长,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月20日,张卫红和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李占结奉命支援黄石。两人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邢虎主任组成黄石“院感组”。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20余年,张卫红这次到黄石,是根据支援工作实际,作为由江苏增派的院感专家。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发生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张卫红告诉记者,院感防控既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与患者更与医务人员的健康息息相关,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这一关必须守住。”
2月21日,抵达黄石的第二天,张卫红领衔的院感组一行3人就实地走访了黄石中心医院普爱院区、市第四医院、市第五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爱康医院、黄石有色医院等单位,现场摸排发热患者的就诊和转运流程,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隔离病区建筑布局及运行管理,相关环境的清洁消毒方法,医务人员防护,医疗废物处置等。
24日下午,张卫红拿出了超过5000字的院感防控建议,从五大方面对黄石的院感防控提出建议,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院感防控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强化全员培训、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和普通病房的管理、加强新冠肺炎院感防控工作专项督查等。
张卫红和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了黄石市25个各级医疗机构,给当地提交了很多的建议意见,正在制作全员全院培训的方案,开展网上培训。“黄石当地需要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我们想通过这些时间的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院感队伍,留下一种带不走的工作方法。”
杨永峰:“把体育馆变成平稳、高效的医院”
资料图
杨永峰,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副院长,主要从事传染病和疑难肝病诊疗工作。
3月10日,湖北武汉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全部进入休舱待命状态。据了解,武汉市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了超过1.2万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2月9日,杨永峰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省队抵达武汉,这支队伍中的300多名医护人员来自多个临床专业。由于医疗队里有传染病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不多,抵达武汉的前两天,杨永峰把新冠肺炎的基本诊疗和个人防护作为重中之重。
抵达武汉四天后,杨永峰所在的方舱医院改造完成,开始接收患者,而他,既是一线医生,也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的副院长。“最开始的时候,病人增长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两三天时间,病床基本上也就全部满了。”
一个多礼拜后,杨永峰和他的同事们送走了第一批出院的病人。“从这个时间点以后,基本上就是每天出院的人数多于入院的人数,再往后就是出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入院的人数越来越少。”
五年前,杨永峰曾是中国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医疗队的一员。“身经百战”的他,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理性而镇定。武汉这种大规模的“方舱医院”不同于战时或抗震救灾时启用的野战移动类医院,以往没有采用过,是中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杨永峰坦言,一开始,确实有患者因为不了解方舱医院而有疑惑;而体育馆改建为医院,这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是首次经历。
不过,经过医疗团队的积极救治,奋战二十五天后,杨永峰的医疗队送走了最后一批病人,迎来了休舱。“虽然我们来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最后关舱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这里面毕竟也是我们的战斗过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这段时间里把一个体育馆变成了医院,并且是运行非常平稳、运行非常高效的一个医院。”他说。
陆卫:“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陆卫,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第八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第一,身为医生,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第二,我更是一名党员,在大灾大难面前就应该冲锋在前,责无旁贷。”陆卫不假思索地说。
陆卫于1989年毕业于扬大医学院,一直从事感染病临床救治工作。2003年在抗击“非典”一线连续工作2月,先后参加了手足口病、禽流感、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今年初二我参加了发热门诊工作,并且收治了我院第一批疑似病人,其中数人很快确诊。”当时,陆卫就率先向院领导请命,来到隔离病房,负责确诊病人的救治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患者陆续治愈出院。”在即将清零的时候,得到了江苏组建第八批援武汉医疗队的消息,陆卫向院领导请命。“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党员,又在隔离病房工作过,比别人更具优势。”
但在第一次公布名单时,陆卫并不在其列。恰巧出发前一天要求增派三名医生。“当有关领导打电话给我征求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回答:去!”他说。
来到武汉,陆卫才发现自己是队内最年长的队员。短暂的岗前培训期间,队内许多队员都没有从事过感染性疾病救治工作,于是陆卫把自己经验分享给大家,教会战友们如何更好地自我防护。因为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们很快前往接管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一、重症二两个病区。我负责重一的诊疗工作。”陆卫说,让原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早日轮岗休息,以最快的速度接手工作。“开始时确实是千头万绪,甚至是零乱。最初,每天上午六点上班,晚上六点回宿舍休息,需要全面了解每个患者的病情及治疗,了解工作程序,了解病房布局及流程,制定合理的排班计划及工作计划等等。”
数日后,诊疗工作开始正常有序地进行。陆卫为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他们得到最合理有效的治疗。“同时我们想方设法克服语言沟通障碍,与每一个患者充分地沟通。” 陆卫说,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状况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要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加快他们康复的步伐。“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一个又一个患者治愈出院,看着他们的笑颜,在他们的感谢声中,我们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与鼓舞。”
策划:朱岷 黄建伟 任松筠 沈峥嵘
全媒体统筹:孔德信
文字:王世停 陈月飞 王拓 胡安静 蔡蕴琦
视频:唐澄 刘畅方达 周娴 余勤雍 陶蓉
制图:李爽 张红 朱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