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13征战记|荆楚战场劲添南京力量
2020-03-09 13:59:00  来源:交汇点  

龙泉出匣,勇士出征;国有征召,慷慨前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截至3月4日,江苏已有280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日前,交汇点推出专题“湖北保卫战:江苏1+13硬核担当”,详细报道江苏省级医疗机构与13个设区市所属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在湖北战“疫”最前线救死扶伤的恢弘场面。今日我们关注:荆楚战场劲添南京力量。

南京市级医疗机构派出医护人员492名,为全国副省级城市、省会之最;南京地区共派出医护人员998名,数量也是各援鄂城市之最;从人员构成看,有4位医院副院长,呼吸科、重症科、传染科、心理疏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门类齐全,队伍年轻化,51名“95后”中有11名党员,年龄最小的生于1998年……

当荆楚大地突遭疫情袭扰,千里外的金陵儿女没有丝毫迟疑。南京派出阵容最强大的医疗队千里逆行,驰援湖北,近千名白衣战士尽锐出战。集结、出发、救治,成为过去两个月里,这座城市最打动人心也最振奋士气的关键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战斗,与死神较量,他们争分夺秒,用仁心仁术托举起一个又一个生命,用岿然坚守带给人们温暖和希望,书写了博爱之都的南京情怀。

他们,和站在他们背后的南京人一起,为湖北“战场”撑起强力后盾,为荆楚大地劲添“南京力量”。

“南京经验”与死神抢生命

接收77例确诊患者,其中重症患者30例,危重症患者3例,累计出院29人,这是截止到3月2日,南京市第一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战“疫”总结。从2月9日出征算起,近一个月里,百余位医疗队员们在这里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劲,上演了一幕幕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抗“疫”殊死搏斗。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武汉市的重症病患收治定点医院,来自全国各地的17支医疗队按照“整建制接管方式”管理着这里的所有重症病患。17支医疗队中,5支来自江苏。其中,由南京市第一医院、浦口区中心医院、江宁医院、溧水区人民医院的1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南京医疗二队,接管该院区的E5病区。

重症病区,不光要救治当下收治的众多病人,更重要的是带去“南京经验”,帮助当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一名62岁患者有脑梗塞病史,入院后进食少,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而他的外周血管条件差,补液极其困难,如不尽快解决,将很快发展成为危重症。来自市第一医院的医生提出了一项方案:放鼻空肠管。“鼻空肠管是床旁盲放式危重病人经常采取的方式,可以有效为病患建立营养通路。”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袁受涛说。采取相关措施后,该患者的脱水状况、电解质紊乱情况很快得到改善,多位医生终于合力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南京医疗一队则包括南京鼓楼医院、高淳人民医院、六合区人民医院的132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6病区。截止3月2日,该病区已累计治愈出院20人,“‘质量、安全、效率’是鼓楼医院三大救治重要理念,我们全部带到了这里,不仅实行病区医疗组负责制,同时还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景抗震说。队员们在病区定岗定责,科学合理排班,不断优化流程,正努力使病区各项工作与鼓医实现同质化管理。

2月15日,江苏省第七批、鼓楼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两个重症病区。刚一接手工作,医疗队就迅速建章立制,构建了因地制宜的“鼓楼模式”诊疗体系,提出“一支医疗队就是一家小型医院”的理念,推动新冠肺炎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落实不同层级不拘一格的线下线上危重病历讨论制度。

40名医生和120名护理人员要管理两个病区,70张病床,其中重症病人占比90%以上,这是摆在医疗队面前的现状。“只有细致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吴超教授特别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队到武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医疗、护理、物资管理、生活保障、宣传、思想教育、感控、行政等8个工作小组,各小组明确分工。为了提高效率,他们还创造性地实行病区主任负责制以统领全局,建立以视频电话为纽带,隔离区与清洁区内外联动的双组长查房制,确保查房信息的精准实时传递、病史实时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实时掌握、医嘱实时调整等,极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尤其是重症新冠患者,家属不能探望照料,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就更大。在这支医疗队中,还有120位护理人员。平时大家戴上护目镜和双层口罩,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即使后背写有名字,也不容易一下识别。为此队员们想到一个妙招,让医生组长佩戴黄色袖标,护理组长佩戴红色袖标,既便于医护之间快速识别,又有利于患者准确有效地寻求帮助。为提高卧床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病区现有物资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方便适用的翻身枕。

南京市儿童医院目前有12名医护人员正在黄石奋战。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灼更是临危受命,担任黄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业务主任,该院收治了黄石市全部的新冠肺炎儿童患者。参加完对接会后,他一分钟没耽搁就到隔离病区开始工作。巡查过程中,他发现该院的隔离病区没有通道,没有缓冲区。“感控是最重要的一步。”他当即提出整改思路。按照南京的院感理念,设置了“三区两道”——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医生通道、病人通道。

救治病人一线频现“南京力量”,基层防控一线也常见“南京身影”。南湖社区医院院长符岱佳作为中央“支援赴武汉指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层防控工作专家”,2月6日出发赴武汉,在当地指导配合东西湖区社区的防控工作。截至2月14日,他已深入东西湖区12个街道、36个社区、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完善社区防控工作规范,开展社区防控工作培训指导,指导开展信息核查,协助参与社区“四类人员”应收尽收、应诊尽诊。

40个日夜见证无数感人瞬间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正如这首歌所唱,一夜成军的南京援鄂医护人员就是平凡的英雄。从大年初一的星夜驰援,到元宵节不眠夜的紧急集结,一批又一批南京医护人员挺身而出,以英雄之举,践行着博爱之都的担当和情怀。在湖北忘我奋战的40多个日夜,见证了无数感人泪下的瞬间。

2月22日晚8时,一名气管插管的重度新冠肺炎患者送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6重症病区。紧急从住地赶来的鼓楼医院重症科主任医师虞文魁已经提前赶到病房做好接收准备,他带领医护团队连续抢救7小时,等到患者平稳下来才想起还没吃饭。这位发表过75篇SCI论文,取得过一系列学术成果的高水平重症学科专家经常以方便面充饥,为抢救病人忙得满头大汗。鼓楼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吴超教授是参与过2003年“非典”、2013年禽流感疫情防治研究的专家,他率领着162人组成的鼓楼医院第三批医疗队奔赴武汉,从死亡线上夺回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他经常近距离走到病床前给病人看片子、摸脉搏,以这样的行动让患者定心安心,让我们医护人员心里更有底气。

“我们搞呼吸科的,在这样的战‘疫’面前舍我其谁!”这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呼吸学科领军人谷伟报名出征时说的话。患有严重颈椎病的他带病出征,有一次吞下4片止疼药才压住疼痛,这个药量比平常多了2倍。他对病区每个患者情况掌握得“门清”,创建出一套被钟南山院士点赞的呼吸系统慢病管理质量体系。他的同事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刘才冬所在的检验组承担了工作量大、感染风险最高的为发热患者采血、咽拭子、血常规检测等工作,肾结石发作时候,他硬是靠着顽强毅力忍痛自行排下结石,丝毫没有耽误哪怕是一个小时的工作。

在忘我奋战同时,南京医护队不忘用暖心关爱为患者加油打气,用淳朴的“大萝卜”性格感染患者和医护同行。“毛得”“季熟”“老特儿”……为了学会老武汉人常用的方言,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雁发明了“翻译神器”,制作成普通话、武汉话对照“音标卡”,发给自己率领的120人护理团队,让大家听得懂、说得出,拉近与患者心理距离;这两天,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6病区40床,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南京一队护士照顾一名高龄患者的照片被网友刷屏点赞,为了让这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高龄新冠肺炎患者开心,护士们给他在手腕上画手表和戒指,还把自制的工作包也送给他玩,老人住院治疗时心情开朗多了。

“我们的时代有很多英雄,你们就是离我最近、最勇敢的英雄。我没有见过天使的样子,但你们就是我的天使。我真心感谢你们。”2月14日,江夏区人民医院呼吸二科12床从重症转危为安的病人王翔写下了这封信。信中他特别感谢来自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胡星星和江宁医院的柯章敏。 2月28日,一面来自武汉的锦旗通过快递送到了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锦旗是武汉市一对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夫妻赠送给该院护士韩如意,起因是后者拿出自己的洗漱物品为他们“雪中送炭”。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南京的温暖,成为他们铭记一生的感动。

你在前方战斗我在后方守护

大年初一,由147名队员组成的首批江苏医疗队出征武汉。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副主任医师秦湧在其中。身在武汉,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独自在家的老母亲。出征后,72岁的母亲李秀茹打来的电话让他倍感安心——“儿子,你放心地支援武汉吧,不要牵挂家里,社区同志们很关心我,给我送了好多吃的用的。”在老人居住的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二板桥社区,社区书记任泽香和志愿者先后多次到她家,每次都带着米、油、牛奶、水饺等物品。前几天,老人的药吃完了,志愿者还去医院帮她取了门慢药品。老人不用出门即可满足一切生活物资需求。

南京第一批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武汉后,社会各界不断伸出关爱之手,近千名医护人员家属像李秀茹一样,享受到了呵护备至的“特殊待遇”。2月12日,南京在全国率先发文,出台被网友称为“温暖十条”的《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为赴湖北医务人员办好十件实事的通知》,并对所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医务人员、省部属在宁医院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一个不漏地建立“关爱库”。3300多名志愿者为这些家庭提供“多帮一”志愿服务。他们密密织就柔柔细网,将需要关爱的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家属呵护其中。

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还有正处在小升初、中考等关键时期的孩子……他们放不下的,南京统统考虑上了。2月20日上午,鼓楼医院护士万婠家里收到了一份“暖心包”,里面有1袋防疫物资、1箱新鲜时蔬和1份肉类套餐,这是由南京市多部门联合爱心企业一起推出的服务,每周一次,由南京邮政的志愿者免费配送;幼儿园小朋友俊俊的妈妈侯红艳驰援武汉,浦口区凤凰幼儿园老师秦婉得知后,每天都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对俊俊进行学习指导和生活帮扶,这样的关怀已实现了援鄂医护人员家庭全覆盖。

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区三甲医院多,辖区出征的医护人员超过200人,社区一一上门慰问,安排专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孩子和老人分别有教育志愿者、生活志愿者和医疗志愿者;栖霞区共有61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区民政、教育等部门及街道、社区组成三级联动机制;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75岁老人张秀华家,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大三学生徐鹏每周上门三次,打开窗户通风,拿出被子晒太阳,打开自己的手机教老人与护士女儿视频聊天……

一个个暖心之举,不仅体现了南京这座博爱之都的温度,也鼓舞了前方作战的士气。2月14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姚翠在日记里记录了她的感动:“当爱人告诉我,医院已把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里时,我从出征开始就一直努力控制的眼泪流了下来。”

策划:黄建伟 陈炳山 任松筠

全媒体统筹:孔德信

文字:李凯 董翔

视频:唐澄 吕鑫 周天琦

数据制作:肖雷 杨晓珑 陶蓉

责编: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