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拧成一股绳,苏黄“白衣战士”联手抗疫
2020-02-19 07: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蔡蕴琦 胡安静 万程鹏 陈月飞  

江苏援黄医疗支援队的医护人员将外套挂在门外消毒。 新华报业赴黄石采访组记者 万程鹏摄

2月18日,新华报业赴黄石采访组抵达鄂东南城市黄石。明媚的阳光下,磁湖边人迹难寻。很难想象这座秀美的国家园林城市,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援黄医疗队受到高礼遇

车行赴鄂,沪渝高速上开放的服务区少了往日的热闹,停车休息的大多是大货车司机。延续春节的寂静,黄石全城仿若静止,采访组驶过的所有路口每个方向都是红灯。车窗外不时闪过被拉上隔离带的小区,路口临时搭建的防控卡口、甚至用卡车封堵入口,提醒这里并不平静。

沿城中碧波荡漾的磁湖而行,采访组来到江苏援黄医疗支援队住地,大红色欢迎横幅悬在酒店门口。2月11日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抵黄石后,受到高等级礼遇。当晚去黄石高速公路收费站,道路两旁民警敬礼致意的照片刷爆朋友圈。这些天,黄石也在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下午5时整,住地门口驶来一辆挂有“中心医院”标识的中巴车。司机吴师傅告诉记者,每日早8点到晚11点,他和同事接送往返于市区各家医院的江苏援黄医务工作者上下班。吴师傅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接人。打开手机,吴师傅划拉着长长的通话记录,号码归属地大多是江苏南京、苏州等地。

在他眼中,江苏医务工作者“非常客气”,“上下车总是说谢谢师傅,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他们是来帮我们忙的。”

采访组为医疗队捎来“利器”

18日晚7点30分,采访组在医疗队住地餐厅巧遇江苏援黄医疗队前方总指挥、南医大副校长、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刚刚开完会,马上吃个饭,还要接着开。”听到采访组为医疗队捎来急需的医疗设备,鲁翔忙说谢谢。

到黄石工作第3天,鲁翔就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要一套设备”。这个最终由采访组“人肉快递”的大箱子,装的是远程诊疗设备。鲁翔介绍,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里,没有办法使用电脑、开医嘱,甚至隔着面罩面对面讲话也听不清楚,与隔离病房外的医护人员交流更是困难。这套设备既能提高病房内外医护人员沟通效能,也能让一些轻症患者与病房外的家属交流。

更重要的是,这套设备还可为黄石带来强大“后援团”。投用后,尽管前方只有一个医生,却能连线获取江苏众多医院的科室和专家的支持。“这样,后方医生可随时帮助前方医生解决问题。”鲁翔概括说:“这套设备是远程视频诊疗利器。”

十多道“工序”才能进房间

从出电梯开始,记者就发现医疗支援队住地颇为“凌乱”。迎面放着微波炉,旁边堆着不少水果点心。“医护人员起得比较早,微波炉可以让他们吃口热的。”鲁翔说。

走廊里,每个房间门口都挂着一两件衣服,堆着各种瓶瓶罐罐。轮休的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护师王昱告诉记者,这些衣服是外出时穿的,必须脱下后挂在外面,并及时认真喷洒消毒液消毒。

换了衣服,并不意味着立即可以进门。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管护师韩洁珣房间门口,划线分割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她要经换衣、换鞋、洗澡等十多道“工序”,才能放下身心暂时休息。外出工作时,穿戴防护设备也极为繁琐。“每天工作6小时,其中穿戴就要1小时。”王昱说。

苏黄积极磨合共战疫情

一系列所见所闻让采访组意识到,黄石疫情仍不容乐观。鲁翔坦言,黄石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高龄,八九十岁患者占一定比例;二是部分患者合并肝癌、肾衰竭等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接下来,医疗队要承担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这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尽早排查出来、尽早治疗,扭转局面。

黄石确诊病人接近1000人,对于当前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打算,江苏省支援新冠肺炎防治前方指挥部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长黄英姿分析认为,一是接近百人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抢救问题,二是当地已将轻症病人进行集中收治,“希望找到一些指标或办法,筛查出可能转成重症或危重的时机并进行早期干预”。

面对疫情,黄石医务工作者与江苏医疗队拧成一股绳。“当地配合度非常高,我们提了很多建议,只要是合理的、规范的或是有利于控制和治疗疾病的,他们都在积极配合。”黄英姿说,“江苏队”来了一定要做点事情,帮助黄石将流程梳理得更好一些、感控做得更严密一些,对于危重病人救治注入很强的医疗和护理力量,黄石方面非常欢迎。

“黄石当地的医护人员历经一个多月的奋战,非常辛苦。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要与他们并肩作战,积极磨合,同时进行布局调整。”鲁翔告诉记者,他与黄石市血液中心同志进行商讨,尽快启动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愿捐献血浆项目,让更多患者获益。

新华报业赴黄石采访组记者

蔡蕴琦 胡安静 万程鹏 陈月飞

责编: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