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江苏力量:重症前线,精锐之师冲锋陷阵
2020-04-14 09:20:00  来源:新华日报  

深夜时分,江苏医护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救治危重症患者,每一分坚守,都代表着一个生命的希望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在进舱前向记者比心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转运重症患者

江苏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工作中

“前一秒可能风平浪静,后一秒正在与死神掰手腕!”这是重症病房的真实写照。打赢“湖北保卫战”的重点难点,在于重症患者的救治。ICU——最艰险最棘手“战斗”的发生地!

在武汉、在黄石,重症之巅、决战之地,江苏最好的专家、最新的医疗设备来了!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支援湖北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超过170名,重症医学科护士近500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省内三甲大医院均派出了重症医学精锐。与此同时,江苏大后方为前线调集ECMO、呼吸机、排痰仪、移动DR等医疗设备,尽力满足重症救治需要。

生死时速,与死神夺命

重症救治,就是要以最快速度、最大努力,与死神争夺生命。

2月27日晚9点半,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挂职黄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的赵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大冶市人民医院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情况危急!”电话那头,是焦急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江苏援黄石医疗支援队医疗救治及专家组组长黄英姿。来不及迟疑,赵炜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带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连夜赶往大冶,这是黄石首例接受ECMO技术救治的患者。来黄石半个月,赵炜常常接到一通电话就往医院跑。“ICU的医生首先要快,危急之下迅速找准对策。”

3月3日晚8点半,武汉市第一医院病房内,当70岁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血液通过导引管进入ECMO的一瞬间,5位在场医护人员的心定了下来。这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的首例ECMO手术。全程指挥这场手术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武汉医疗队队长刘云说,患者血液通过ECMO进行氧合后流回患者身体,将对老人双肺功能恢复产生关键作用。

3月9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新冠肺炎抢救最高风险手术——气管切开术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进行。切开皮肤,暴露皮下、肌层,没有探到气管,再来!接过队友的拉钩,双手向后上方一提,简单破口,拉钩再入后,完美的气管环暴露出来了!呼吸机显示出“方块状”波形,正常!60秒,气切成功!

这场手术的执行者是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强和他的团队成员们。而他们面对的手术患者是一名78岁的偏胖且脖子粗短女子。郭强说,这次气切手术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快的一次手术,而对患者来说,她再一次挺过一道难关!

尖刀连,重症院区显神威

3月21日下午,第52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主题为介绍“光谷经验”。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来自6省市17支医疗队共2349名医务人员与该院近800名医护人员并肩抗疫。其中,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南京二队保持着“零死亡”的战绩。

记者了解到,“光谷经验”的重点在于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和精细化管理。在这里,各省市医疗队的技术力量被打通,共同组建了护心队、保肾队、护肝队、护脑队、气管插管队和中药特殊治疗队等多支专科临床支持小分队,被形象地称作“同济特战尖刀连”。江苏医疗队的系列新实践、好做法,也是在这里经过了实战检验,打赢了一场场与死神的夺命之战。

南京二队队长、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戚建伟说,南京二队接管病区后,迅速参与光谷院区成立的战时联合医务处、护理部、专家组、院感组工作。该队负责的一名患者插管7天就顺利拔管,创下光谷院区危重症治疗“拔管最快”纪录,成为江苏医疗队向全国推荐的成功抢救案例之一。

4月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湖北武汉医疗队多学科合作,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成功实施了武汉首例对新冠肺炎合并食管气管瘘患者的食管支架置入术,耗时仅3分钟,续写生命奇迹。江苏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田野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做此类手术需要通过超细内镜或者在透视下直视操作,而在缺乏这些配置的手术室中,他只能凭借经验和手感“盲放”,相当于“闭眼穿针”。

融合作战,彰显“精锐之师”战斗力

踏上重症救治“主战场”,江苏医疗队突出一个“融”字。

“除了不同批次队伍间融合接力,我们更突出多学科融合、跨专业协作、中西医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总领队邱泽森说,重症患者中大量存在基础病、合并症情况以及老年人群体,要成功救治一个病人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白天看病、晚上议病”成为江苏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不同医院的医生通过微信工作群及时互通信息,互相请教,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在融合碰撞中,一项项新技术迅速应用;在生死攸关的火线上,一项项“发明创造”诞生。

3月3日,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许雪强在身着厚重防护服、戴着厚手套又没有超声设备引导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骤一步步地置入静脉导管,冷静刺出一针,顺利而快速地建立起血液净化用临时血管通路。面对高炎症反应的高龄重危患者,体外血液净化技术成为“江苏队”的“绝活”。

针对重症治疗中经常运用的“俯卧位通气”,“江苏队”先后发明“糖果法”“三明治法”,以往需要8个人操作的减少到4人。为提高安全系数和精准度,实战中还“研发”出“袖套式拔管”法,这些创新治疗技术手段正准备申请专利。

重症医学,前线中的前线,这本不是一个独立学科,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里,也更多地需要多学科的联合作战。来自江苏的“重症精兵”之所以能够组合成一支支精锐之师,更是因为超强的技术来自于临床经验的积累,来自于危难时期的锤炼担当和实干。

撰稿:本报记者 沈峥嵘 王世停 王 拓陈月飞 叶 真 王 甜

供图:本报记者 万程鹏 王子杰

责编: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