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通过个体化方案的治疗,我们病区一名2月2日收治的患者治愈出院,这也是我们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接管该病区后出院的第一位患者,这给了所有医护人员很大的信心。”昨日上午记者连线顾俊时,他正结束夜班回到驻地休息,“目前,整个医院治愈人数不断增加,病亡率呈下降趋势。”
顾俊团队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市重点解决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人救治的一个院区,截至19日10时,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1251人、治愈出院97人。
“我们是2月4日下午进入医院的。”顾俊介绍,包括他们在内,进入该院的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共120人,2名领队、18名医生、100名护士。所有人员按照医院、个人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合理搭配,混合编队后展开工作。
从2月9日开始,江苏医疗队开始单独接管医院8楼一个ICU单元。这个病区有50张床位,接收患者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为主,整个病区基本处于满员状态。目前有5个病危患者,其他全部是病重患者。
顾俊告诉记者,“工作中,护士为4小时一班,每班8至10人,其中有两人专门负责感控,监督进出人员穿脱防护设备。同时,进出污染区都必须是两两配对,互相监督,防止出现细节问题造成感染。而医生为12小时一班,每个班次有数名医生,每人也是轮流进入4至6小时,这样既保证了体力、也保障了安全,同时还能减少防护设备的消耗。”在说到防护设备时,顾俊特别感慨,虽然是物资重点保障的医院,但总体来看防护设备还是比较紧张的,防护设备的品牌、类型都经常更换,在保证医务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有什么用什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医护人员战胜病毒的信心。”
据了解,医护人员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设备均要一个小时左右,加上团队的驻地距离医院大约半小时车程,顾俊说,除去正常的工作外,他们每天花在这些方面的时间就至少要3个小时。虽然工作强度、压力都很大,但顾俊表示大家时常会相互鼓劲加油,“从2月17日开始,我们接管该病区已经有5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应该说还是小有收获的。”
本报记者 李波
我们的到来给了他们希望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次听到这首歌总能让我心潮澎湃。而这一次,在武汉,再次响起这首歌曲,我对它又有了新的感悟……
在前线奋战已半月有余,病房里陆续有病人出院,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据也在逐步下降,很多城市已开始复工,这个沉睡的冬季即将苏醒。但我们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松懈,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谨慎小心,因为我们是一线医护人员!
在同济医院C8西病区,每组护理人员主要完成患者的治疗、各项专科护理以及生活护理。这其中包括采集血标本、输液治疗、氧疗、生命体征监测等等。
今天凌晨五点接完班,评估完病情,我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巡视患者。36床的老爷爷一直是使用无创通气,由于患者氧饱和度不太理想且较依赖机器,所以需要卧床休息并且一切生活起居都要在床上解决。当我们巡视到他床边时,他示意想要解小便,于是我便把尿壶递给了他,解完小便后只见他的手一直在被窝里动,像是有事情。我疑惑地掀开被子一看,原来是在擦被弄脏的床单,我猜老爷爷怕给我们添麻烦,不好意思说。于是,我便和同事们一起为老人更换了干净的床单,接好监护,检查氧流量,戴好无创面罩,看着他的氧饱和度趋于正常,我们相视一笑,即便已气喘吁吁,却很欣慰!
也许我们每天都会重复这些琐碎的小事,有时是去叮嘱他们该吃药了;有时为他们打一瓶热水;有时陪他们唠唠家常……但对于他们来说,我们就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无助时的一个臂膀,我们的到来给了他们希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觉得这一句话是对我们一线医护人员最好的诠释!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张叶楠写于2月21日
目前支援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南通医疗队均来自通大附院,共7人,分别是: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顾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丁亮,重症医学科(ICU)主治医师陆舒,重症医学科(ICU)主管护师侯亚玲(女)、葛洪兵,重症医学科(ICU)护师朱志红(女)、张叶楠(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其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医院”之一。江苏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进驻的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区设置23个病区,包含两个ICU单元,目前在院病人1020人,其中重症患者769人、危重症患者166人。18支国家和各省援湖北医疗队共计2400名医护人员在医院整建制接管了18个病区。江苏省医疗队目前接管了其中一个ICU单元共50张病床,通大附院顾俊所带领的南通7名医护人员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