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江大附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胡振奎:“疫”线奋战40多天,坚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020-05-26 14:53:00  来源:今日镇江  

27日上午,一名46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从黄石市中医医院团城山院区出院,这也是当地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院。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援鄂医务人员陆续撤离湖北,但是,也还有一部分医生、护士仍然坚守在当地各家定点收治医院,横在死神和患者之间,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34岁的胡振奎,便是其中之一。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2月11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胡振奎,随第四批江苏援鄂医疗队抵达黄石市,经过两天培训后,于2月14日开始抗“疫”工作,先后在黄石市中医医院ICU、黄石市中心医院ICU救治新冠肺炎重型患者。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推开ICU的大门,就是另一个世界。初进黄石市中医医院,胡振奎看到,ICU病房里,躺着11名新冠肺炎重型患者,其中大多数都气管插管,吸着纯氧,身边的医生、护士则拼尽全力维持着他们的身体机能,伺机寻觅一线生机。

新冠肺炎重型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呼吸衰竭,当经鼻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等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好时,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使用,则为挽救生命提供了有力支撑。

2月28日,黄石市首次将ECMO应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这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护士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天,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病情恶化,从外院转至黄石市中心医院ICU,后由转战至该院的胡振奎他们接手。“患者在之前的医院由江苏援黄石专家完成ECMO手术操作,后来,在做好周密准备的前提下,又由专家亲自将他连人带机器一起接过来,转运过程顺利。”胡振奎说,不过,ECMO管路有一定寿命,需要更换,就在更换过程中,意外还是发生了,“患者肺损伤极其严重,对仪器依赖很大,虽然撤机、上机的过程也就不到一分钟,但他的血氧还是从接近100%骤降至22%,情况非常危急。”胡振奎和现场同事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来不及发怔,医生马上调整ECMO转速,快速补液,同时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在十几名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患者暂时闯过了一关。

对于ECMO治疗的患者来说,并不是上机就意味着治疗的结束,后续的护理也很重要。胡振奎说,除了4路静脉管、1路动脉管,以及导尿管等,这名患者身上的管路至少就有7根,深镇静状态下,每次要帮他翻身变成俯卧位,难度都很大,每次都要好几个人默契配合才能完成。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并没能换来奇迹,由于血源性感染,这名患者最终还是由于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去世。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抢救无意义,因为改变不了最终结局’,但是作为医生,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这是对患者家属的交代,也是给自己的交代。”胡振奎说。

还没来得及消化悲伤的情绪,“战友们”又给胡振奎带来了一个消息:他们病区一名69岁的大爷,检查指标合格,已经从ICU转到了普通病房。而这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共饮一江水的镇江人民,也为他之后的治愈贡献了“镇能量”。

胡振奎回忆,这名患者本来就基础肺功能不好,不仅肺炎严重,还有肺大疱,靠呼吸机辅助通气,随着病情的进展,2月29日对他进行了气管切开。

除了常规治疗,3月6日晚,经过7个多小时的“征程”,1000毫升来自我市新冠肺炎出院者在恢复期捐献的血浆,运抵黄石。幸运的是,这位患者也用上了镇江的“治疗血浆”。

“其他各种治疗方法,配合血浆疗法,患者从气管切开导管拔除、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到自主进食、开口说话,其病情逐渐好转,多次核酸检测阴性,转出了ICU。”亲眼见证了患者恢复“生命力”,胡振奎十分激动。

3月24日,对于胡振奎来说,是喜忧参半、五味杂陈的一天,却也是湖北各家医院ICU最平常的一天。面对生死,医护人员只有一个信念: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在湖北的40多天,包括胡振奎在内的苏黄两地医务工作者共同救治危重症患者43例。正因交出了这样的战“疫”成绩单,让胡振奎期盼已久的愿望提前达成:由于在抗击疫情期间工作突出,3月25日,胡振奎被“火线”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继续秉初心,担使命,用心服务患者。

前两天,胡振奎所在科室“清零”,他在当地的医援任务也告一段落。展望未来,胡振奎的心愿很简单:“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所有人都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通讯员 羊城 孙卉 记者 杨泠)

责编: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