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3月11日下午一点半,忙活了一上午的陈良莹此时刚吃完午饭,而这顿“延时午餐”在她看来“已经算吃得早的了,有时候忙起来一天就吃两顿”。对于陈良莹来说,3月1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她所在的江苏省医疗支援队在黄石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护工作已经“满月”了,入驻医院也已从他们初抵时的抗击疫情“零经验”,住院患者过百,到目前的收治流程科学合理,患者人数降至20人左右。正如陈良莹所感受到的那样:如今救护工作轻松了一些,她揪着的心也放松了一些,疫情防控的形势正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经过2天的培训后,2月14日,包括陈良莹在内的江苏省医疗队成员,进入黄石市煤炭矿务局职工医院,着手开展救治工作。虽然来之前有了一些心理预估,但是与当地护理人员交流后,陈良莹他们发现,这里的情况比预想的要棘手。
黄石市煤炭矿务局职工医院是一所二级综合医院,此次疫情突然来袭,医院紧急改造后辟出一栋楼,专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并从各个科室抽调医护人员参与到此次战“疫”中。
被“临危受命”的护士并没有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经历,大多“防护服也不知道怎么穿”。作为黄石市煤炭矿务局职工医院的呼吸科护士长,管理着江苏、黄石近60名护士的陈良莹感到肩负责任之重,“防控形势严峻,压力很大,最初的一周, 大概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避免院感是开展救治工作的安全基石,到医院后,陈良莹为防院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发。“我三十多年来,从来没剪过短发,说实话,起初还是有些思想斗争的。”然而,大“疫”当前,既然选择了冲锋前线,陈良莹就做好了有所割舍的准备。经过短暂而又激烈的心理斗争后,陈良莹还是忍痛剪去了一头秀发,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减少护士们的感染风险,她还“忽悠”其他医护姐妹一起加入“板寸”行列。看着镜中造型大变的自己,陈良莹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希望回去后,镇江的小伙伴们“不要笑话我,看起来就像个假小子”。
预防院染,陈良莹做的还远不止这些。她白天上班,晚上研究,决定先从医用防护用品穿戴培训入手,“其实防护服的穿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脱的时候怎样才能不接触到污染面,每一步操作后该如何清洁双手,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精准完成的,只有顺利通过考核的人,才能上‘疫’线。”作为“考官”,当医护在清洁区穿防护服的时候,陈良莹都会在旁监督——口罩有没有压紧,防护服有没有缝隙,手套戴了几层……妥当后,进入污染区前再检查一遍,全部合格才肯“放行”。而如此严苛的做法,陈良莹认为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保护他人”。
规章制度完善与患者救治双管齐下,就这样磨合了1周左右,医院各项工作基本进入正轨。随后的日子里,经医护精心救治,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目前在院的20多名患者,都是核酸检测没有转阴的,他们心里也很着急”。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眼看着和自己同期,甚至比自己晚入院的病友都出院回家,很多患者会出现烦躁、郁闷的心理状态。此时陈良莹的工作重点,更多的从对患者的机体护理转为心理照顾。
“我现在每天做得做多的,就是开导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放弃,不气馁。”陈良莹说,在工作中,她会常常用行动鼓励患者,也常常会被患者感动。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一次当班,一位68岁的大爷看到陈良莹防护服上写着的江苏二字,来了精神:“护士,你是江苏哪儿的呀?”
陈良莹回答:“我是镇江的,您是哪里人?”
老人笑着回答:“那我们是老乡啊,我是无锡的!”
就这样,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熟络起来,病房里的氛围也不再那么沉闷,每次陈良莹来,老人都会很开心。
可是,当陈良莹走近想要与他合影留念时,这位“老乡”却连连摆手后退,“不要靠近我,我有病的,不要传染给你”。听到这句话,陈良莹既感动又心酸,最终,二人还是留下了一张病房合影,照片中,老人负手而立,尽量不让自己的衣服碰到她。背景里,窗外一片晴明。
随着黄石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陈良莹安排连日奋战“疫”线的姐妹们陆续放假,而自己却仍然坚持每天去陪伴患者。“等医院患者清零,其他基层机构还有需要,我也想过去帮忙。”陈良莹说:“同事都说我是‘劳碌命’,整天闲不下来,可只要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我愿意做个‘劳碌命’。”提到回镇江后会做些什么,陈良莹憧憬满满,乐呵呵地说:“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出发前没吃一碗锅盖面,等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碗,尝一尝久违的家乡味道”。(通讯员 羊城 孙卉 记者 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