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有一个援助湖北的任务,你愿不愿意参加?”“我坚决服从院领导安排,保证完成任务!”2月9号一大早,张鑫接到洪泽区人民医院医务处唐主任的电话。其实在淮安市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时,张鑫就向院方咨询过援助事宜,并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考虑一下自己。“因为我本身学的就是重症医学专业,这次疫情特别需要重症和呼吸等方面的医生。国家培养了我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我还比较年轻,免疫力、抵抗力也强一些。”张鑫说。
在武汉的37天中,张鑫每天早晨七点四十坐班车赶赴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挺杂的,几百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信息、病人的病例、治疗过程、医生开具的医嘱、出院手续等内容,全部要我校对后输入到系统中。”张鑫说。与正常医院成熟的信息采集系统不同,刚建立的方舱医院在信息采集系统方面还不完善,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由于每个人书写习惯不同,为避免信息出现误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去辨认、校对,每天只是录入信息张鑫就要花费七八个小时的时间。
在经过前期系统的培训之后,张鑫于2月13号作为第一批进入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刚开始,由于武汉防疫物资比较短缺,医护人员防护服供应不充足,张鑫1米9的大个子,要“蜷缩”在小两个号的防护服中,佝偻着身子。有一次,张鑫在治疗病人的时候,身后一个患者向张鑫询问病情,张鑫下意识的转了个身,不小心将下颌露了出来。考虑到张鑫可能有暴露的危险,也为了避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经队部讨论决定,将张鑫调到队部办公室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有一次,一位同事向张鑫反映,方舱内的一位阿姨提出转舱要求,希望院里予以协调批准。原来这位阿姨的丈夫在隔壁方舱治疗,距离仅有几百米。由于两人不能见面,所以这位阿姨心情不太好,并且因为丈夫有一些基础疾病,需要人照顾,所以这位阿姨提出转舱的请求。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患者的转运和去向都是非常谨慎的。考虑到一个好的心情是治疗的关键,张鑫将情况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院领导对转舱也比较支持。但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张鑫先将情况向夫妻俩所在的街道、社区进行了报备,然后向转运方舱了解空余床位情况,希望尽量将这对夫妻的床位安排得近一点,方便互相照顾。同时,转运的过程也不能有丝毫马虎,因为病人并没有痊愈,也就是说还是阳性患者,如何安全的转运出去,中间隔离、消毒的流程怎么操作,都需要做详细的规划和反复的斟酌。
从第一天得知了这种情况后,张鑫连夜加班做准备,并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制定转运路线。第二天一早,张鑫请相关部门抽调了一辆救护车,工作人员全部穿着隔离服,绕开医护人员生活的清洁区,将这位阿姨顺利转移至隔壁方舱。转运之后,夫妻两人的情绪得到了改善,很快都治愈出院了。
入党一直是张鑫的愿望,让张鑫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在武汉期间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在武汉期间,党员患者在稳定病人情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员医务工作者在治疗过程当中抢着干、加班干等精神面貌,给张鑫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让张鑫深深认识到,“党员”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而是在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果断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毫不退缩,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虽然我不是党员,但在武汉期间我也负责院部党建相关工作,广大党员干部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谈及此次武汉行的感受,张鑫说。“此次援助武汉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而且磨练了我克服困难的意志,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都使我成长了不少,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此次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让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成长在这样的国家,我是自豪的,也是幸福的。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一定会用所学到的知识技术,为祖国更加繁荣、强大,贡献一份力量。”
融媒体记者| 张健
编辑 | 戴锡明 审校 | 鲁梅
审核 | 龚建军 审定 | 赵万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