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强
4月26日,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迎来“历史性的一天”: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当天下午4时30分许,经过95天的奋战,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专家郑瑞强乘坐高铁抵达南京,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他将在南京进行14天的疗休养。在武汉抗疫一线,他与死神赛跑,用“魔肺”(ECMO技术)拯救了多例危重患者生命,获得“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
他是国家卫健委最早派往武汉支援当地医院的4名专家之一,是闻名全国的“重症八仙”之一,也是扬州市第一位驰援武汉、最后一位返回的医务人员。
“在武汉的95天,我把它分成三个阶段,即最困难期、同质化治疗期和收尾期。”郑瑞强说,“95个日日夜夜,我们不辱使命,和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用辛劳与泪水换来了一座城市的春暖花开。”
郑瑞强(左一)在重症病房
面对一次次高危操作,他说:“我来!”
“今天最让我高兴的是,看到武汉街头人来车往,充满了生机。”4月26日下午1时30分许,郑瑞强带着笑容踏上从武汉开往南京的高铁。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汉封城。郑瑞强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电话,要求他当天就要赶到武汉,支援当地医院抗击疫情。
到达武汉后,郑瑞强立刻投入工作,除了作为专家组成员,到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并指导危重病人救治外,他还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第一批定点医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首批定点医院。
没有外出巡查任务时,每天早晨,郑瑞强都会先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与专家一起讨论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后进入病房查房。每次进入病房,都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和口罩。转运病人、为病人翻身,这些平时轻松就能完成的事,在这里,往往要花两到三倍的时间和力气。每次从病房出来,郑瑞强浑身都会湿透。
2月1日晚11时,一名64岁女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支持下,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0%-85%,随后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氧合状态也只有轻微的改善。郑瑞强判断,患者的肺部病变非常严重,如果不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ECMO技术又被称为‘魔肺’,它实际上是一个起暂时替代作用的人工肺,为患者提供循环及氧合支持。”在向国家重症医学专家组汇报后,郑瑞强和同事决定给该患者实施ECMO治疗。
半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在95%以上,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下来。
“我来!”这二字是郑瑞强的口头禅。对一线医护人员来说,ECMO、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气管插管等,要近距离与病人的气道分泌物接触,都是高危操作。“年轻医生需要多保护,危险操作都是我自己上。”郑瑞强笑着说。
郑瑞强(右一)启程离开武汉
一份“专家建议”和“预防处理指南”
郑瑞强说,2月中旬到3月底,是夺取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期。疫情暴发后,全国多地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多支医疗队在多家医院收治患者,迫切需要统一的治疗规范流程,也就是“同质化治疗”。
2月9日,由郑瑞强执笔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发表。该论文指出,当时的临床指南没有提出具体监测和实施指标,在数十家不同省份的医疗队和多家定点收治医院收治患者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统一呼吸治疗流程规范,来提高治愈率。论文发表后,国家卫健委曾专门发文对治疗流程作了相应规范,大体采用了论文中的主导思想。
在武汉期间,包括郑瑞强在内的专家,分为12个小组,对42家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进行巡查。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各医院按照规范进行治疗。另一项内容,则是筛查危重症患者,转至相应的定点医院。
由于武汉市范围很大,加上交通不便,有些较远的医院,如位于新洲的定点医院,单程就要花费近一个半小时,一趟巡查下来,回到住地往往已经是傍晚6点多了。尽管如此,郑瑞强还要赶在当天将巡查的内容整理出来,上报国家卫健委。
由于部分病人治疗后期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郑瑞强接到任务:撰写关于如何预防、处理继发感染的指南。“我完成后,与其他专家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发至各家医院,由各家医院执行。”郑瑞强说,通过几轮巡查,最终大家都统一思想,按照指南操作。
坚守武汉的最后一批江苏专家4月26日返回南京,右二为郑瑞强
“我们在ICU工作,就是与死神‘抢人’”
“4月24日,武汉重症病例清零,从4月初到这个时间,可以说是收尾阶段。”进入4月,郑瑞强所在的武汉市肺科医院还有100多个重症和20多个危重症病例,他用“比较难啃的骨头”来形容接下来的救治工作,“每天要对每个病人查房,每天专家组都要讨论,做到一人一方案。这个阶段,我们除了救治好这些病人外,还对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
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那一天,我和专家组成员下班后特意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上,当看到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满心感动,武汉重生了!”郑瑞强说,从那天开始,武汉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
4月13日,按照国家卫健委安排,他从武汉市肺科医院转战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ICU病房救治危重症患者。郑瑞强说:“5位专家分成了两组,ICU里十几位患者各自病情不同,我们每天都及时调整相应治疗计划。”
在隔离病房的郑瑞强认真严肃,而在办公室里,他时常笑着与大家交谈,这是他为同事缓解压力的小妙招。他说:“我们在ICU工作,就是与死神‘抢人’。如此紧张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一些笑声来缓解年轻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国家卫健委留守武汉的20位专家开始撤离,其中来自江苏的十名专家,九人乘坐高铁回到江苏,另一人奔赴黑龙江继续战斗。
“回想起在武汉的95个日日夜夜,我们并肩奋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重焕生机。”郑瑞强说,“我们和武汉一起挺过来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