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团圆安康”、家乡的“岁月静好”,是他们此刻得以安心奋战的最大动力。2月8日,是元宵节,也是江苏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15天。穿上防护衣,他们是毫无惧色的“战士”,走出病区,他们是平凡的子女、父母,夫妻……这15天里,他们经历着怎样的苦乐,在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以何抗衡?当天,我们以一场“连线”,向他们问候元宵佳节,也守望期待着他们的“捷报频传”。
问及有何需要,江苏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邱泽森脱口而出:“需要的是家人、后方的放心,我们不怕病魔,就怕他们担心!
前线:毫无惧色的“战士”,最柔软的牵挂是家人
“我们是大年初一来的,到今天正好15天了。穿上防护服进病区,就是进战场,要打胜仗,也要确保大家‘零感染’!”作为领队,受命前往武汉前,邱泽森就立下“军令状”,要带着一队所有医护人员平安归来。
这确实是战场,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危险和压迫。邱泽森告诉记者,最大的不容易,是那身“战服”,隔绝了病毒,也隔绝着空气。医护人员要连续7、8个小时地“封闭”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套里,不能透气,期间也不能喝水、进食,甚至为避免跑厕所,每人都穿上了“尿不湿”。厚重的层层防护下,还必须灵活精准地完成打针、手术等医治工作。
随着战线的拉长,真实的“疲惫感”接踵而来,却无法击溃白衣战士,支撑着他们的,是眼前“冉冉升起”的希望,是身后“正在守望”的家人。
“出院了出院了!15个病人陆续出院了,真好!”“我们医疗队所在的酒店门口堆了一大堆水果,只留下祝福,却没有留下姓名。这么可爱的武汉人,肯定会挺过去的!”……抵达武汉后的15天,医疗队一组组长、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洵每天发条朋友圈,或细碎,或感念,这是她的日常,也是她的“家书”。王洵说,经常忙到没时间跟家人打电话,母亲也是位医护人员,彼此都有“不打扰”的默契,所以自己每天发的朋友圈,就是在给家人“报平安”,家人点个赞、留个言,她就知道家人也安好,那就够了。让她欣慰的是,家人状态很好,母亲留言说,现在每天都坚持跑步机上锻炼,要用健康的身体让她放心,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地奋战。
“在今天这样一个本该团聚的日子里,我没能陪伴你,之前定下的婚期还需要推迟,但我在武汉与疫情战斗,就是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团圆!”元宵节当天,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孙春选对他的未婚妻说。作为急诊专科男护士,孙春选擅长危急重症护理,为了执行此次任务,他毅然推迟了与未婚妻的婚事。未婚妻张丽也是一名心内科护士,她不仅选择等待,更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孙春选,她主动申请去支援本医院的发热病房。张丽说,“婚期虽然推迟了,但我们的爱却更坚固了,你在前方打胜仗,我在后方保平安!春暖花开之日,我们南京团圆!”
后方:用爱温柔守望,等着你们早日归来
元宵节一早,马波涛为9岁的大儿子煮好汤圆,为1岁8个月大的小儿子做好鸡蛋羹,随手拍了几个孩子们的小视频,发给了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妻子张巧云。晚上6点,马波涛还不知道妻子的元宵节怎么过。“她很忙,穿上防护服是不能带手机的。不过等她下了晚班,给自己和房间消好毒,我们就能视频了。”
马波涛的妻子张巧云,是江苏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主管护师。妻子离家15天来,马波涛在照顾两个孩子时养成了随手拍的习惯,“不管她能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拍了就发给她。我知道她想我们,我们也想她。”马先生还很细腻地想,尽量少发文字给妻子,“文字容易引起联想,会影响情绪,一分心防护做不好了,就会容易感染。孩子的视频会让她比较开心。”
2岁不到的孩子,一天一个样。15天前,小儿子还只会叫“妈妈”和“爸爸”,现在又会了几个单音节词,比如勺子掉了会说“掉”,想坐上椅子吃饭会说“椅”,这些马波涛都拍了视频发给妻子,“让她即使不在身边也能看到孩子的成长。”
马波涛还给家里的客厅和卧室装上了摄像头,“单向的,我们看不到她,但是她能实时看到我和孩子,还可以跟我们说话。小儿子很好奇,经常对着这个盒子喊妈妈。”马先生笑着说,推荐前线的医护人员们都让家里装一个,“他们太忙了,如果想家了,就可以见缝插针看一眼家人,这样心情会好一些。”
家人的关爱、支持和坚强守望,始终是前线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坚强后盾。张巧云是主动报名去的“前线”,“她想帮助武汉的病人,想尽医护人员的责任。”马波涛对此十分理解,并用“前线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妈妈是去救人的”“如果我们一家人生病了是不是也希望能得到帮助”来给大儿子做思想工作,“现在他觉得妈妈是最勇敢最善良的人。”
相比较妻子刚出发时,马波涛的紧张和担心也慢慢变成了从容和充满希冀,他每天刷疫情新闻,从和妻子的短暂交流中了解一线情况。“现在出院的人越来越多,死亡病例越来越少,是个好兆头。”马波涛跟张巧云在一起十几年了,还从来没分开过这么长时间,“以前最多也就分开两三天,这次她让我们做好分开50—60天的心理准备。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她就能回来了。”
和武汉“在一起”,就是这个元宵节最大的意义
比起“千里之外”无法团圆,更令人不忍的是,家,近在咫尺,却只能望着,不能过去。“武汉医护人员已经奋战了1个月了,不少人的家就在对面,能看到家里的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在这15天里,江苏医护人还有份牵挂和深情,是给身边的“战友”的。
“现在正是需要我们顶上的时候!”江苏医疗队首批成员共有147位,在武汉被分为支援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江夏区中医院两个点,为武汉医护人员分担、减轻他们的压力,配合接力救治工作,是江苏医护援助队所有人的心声。邱泽森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说,目前医院5个病区、1个重症监护区,都有江苏医疗队的医护支持,江苏重点对武汉医院提供呼吸科专业队伍及设备。
在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陶连珊所在的病区有60位病人,因为病区设立时间不长,护理人员为临时组建,部分流程不尽合理,这几天,她带领护士们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优化流程。“我们通过人工输入,为所有病人都制作了床头牌,对护士们进行了院感和专科知识的培训……”陶连珊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们一定要为武汉人民做点贡献,我们医疗队代表的是江苏,冲锋陷阵必须在前线。”
相互信任、携手作战,眼看着出院患者正越来越多……更多家庭能拥有“团圆”,是这个元宵节王洵最大的心愿,她说,元宵佳节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的意义不仅是团聚,也是“在一起”,而她现在在武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正和湖北、江苏的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一起抗击病魔,这就是此刻她心里最大的踏实和圆满。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