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从满舱到休舱。
周浩,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省人医”)急诊科的一名80后医生,爱读书、爱写作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当白衣战士和“新冠”死神赛跑时,无缘上前线的他竟是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武汉方舱里的日与夜,前辈医护人员的勇气与梦想。
自告奋勇做起“记者”,周浩在科室和医院宣传统战处的支持配合下,以采访、整理的方式,推出34篇长达5万余字的“一线救援日记”。故事的主人公是由省人医组建的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这支“苏”字号国家队肩负起建设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使命,在他们的奋战下,这两所方舱医院荣获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荣誉。方舱里的生活什么样?医护人员如何不负生命之托?从“人满为患”到“休舱大吉”,凝聚中国智慧、中国方法的“方舱模式”如何炼成?周浩的笔透过一篇篇日记“移步换景”,拼起温情洋溢、能量满盈的方舱图景。年轻的他也在记录前辈战“疫”壮举的过程中,更加明白了,“我要成为怎样的医生”。
搜肠刮肚“斗诗”只为给患者打气,护士带头跳舞让病房变成欢乐海洋,制定心理护理“五个一”标准增强抗疫斗志,方舱成了精细化治理的“社区”甚至是“家”……“可敬的前辈们让我看到了精湛医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患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人,我们看的不光是病,还要解决人的问题,包括心理的、家庭的、社会化的问题。”这是年轻医生周浩在战“疫”中学到的宝贵一课。为前辈,也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感到自豪:“你看,我们的团队多厉害!”
最初记录方舱日记,是为了帮前辈们留住生命中最丰赡、最有价值的一段时光。但写着写着,周浩也希望能把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内心世界传递给人们:“医生只是一群肩负着救死扶伤职责的普通人,尽力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希望自己的劳动被认可。”方舱里,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道最美的风景。14所方舱全部休舱的那天,周浩在朋友圈写下心愿:愿最好的医患关系永存。
出征
“新冠”,我们来了,战斗吧!
2月4日
口述:省人医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 陈旭锋
火车缓缓开动,我回头看了一眼月台上仍未散去的送行队伍,院领导、科室领导、同事代表,他们翘首以望,挥手作别。带着他们早日凯旋的希望和平安顺遂的祝福,我们踏上了征程……
坐上座位的那一刻,内心的忐忑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作为经历过SARS洗礼的医务人员,我知道再次踏上征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我内心的不安来源于哪里?是对凶猛疫情的担忧?是作为队长需要把所有队员安全带回来的沉甸甸责任?还是对未卜前程的内心惶恐?
当环顾四周,我的心却慢慢地沉静下来。身边有最亲密的战友,在一个ECMO团队共同奋战的梅勇副主任医师、黄夕华主管护师,疾病面前我们默契配合,共同进退;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同仁,为了这场艰苦的战斗,他们阔别家人,有人剪去最心爱的长发,有人留下了遗书,安排了后事。
身边的这些人,有的可能曾经幻想着变成“007”,在最危难的时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有的曾憧憬金戈铁马的热血沙场,外族入侵时披坚执锐,一战而定。今天他们就是英雄。无数勇气和信心汇集的海洋是我们这个民族对抗疫情的底气所在。
时光随着飞速前进的列车无声流逝。悦耳的女声响起:“武汉站到了。”大家才猛然惊醒——战场就在脚下了。
我抬头望去,窗外这座陌生的城市,如同暗夜波光里的船上渔火,孤寂飘摇,无言地诉说着正在面临的巨大灾难。突然我的内心涌上了一个想法,应该想句口号鼓舞下大家,群策群力下我们很快有了口号,大家振声高呼:“南京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武汉!”
明亮的灯光穿透面罩投在我的脸上,无数的病床在眼前展开,有序而震撼。“新冠”,我们来了,战斗吧!
我们愿化身为这片孤岛的灯塔
2月8日
口述:省人医EICU护士、主管护师 黄夕华
武汉客厅——目前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按时用药。我接班没多久,一位年轻的妈妈开始从低低的抽泣渐渐转成嚎啕大哭。接着,悲伤开始传染,很多人都开始哭泣。
我来到她床前,和她聊天。这飞来横祸实在有些莫名其妙,仅仅是去了一趟菜场,5天后就出现了症状,然后就被确诊了。她不停地抱怨着命运的不公,接着又担心能不能治好,治好了会不会有后遗症,不甘、担忧、愧疚甚至是悔恨逐渐交织,最终她潸然泪下。
我在她床边坐下,刚好一米。因为按照感控的要求,除非必要的操作,不能在一米内和病人聊天,但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告诉我,只有面对面交流,语言的力量才能暖慰人心。
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既然疾病来了,我们只有面对,我们会一直站在她身边。我也告诉她,新冠肺炎就和普通的病毒肺炎一样,一般不会有后遗症,但她需要有信心,因为强大的内心也是免疫力的一环,病魔也是欺软怕硬的。
我知道,她是我必须攻克的一座顽岛。哭声和笑声都具有传染力,悲伤的蔓延对这个病房的所有病人都是灾难。渐渐地这位女士安静下来,然后有了笑容,安然睡去。第二天,晨曦的微光投入窗户,她悠悠醒来,握紧拳头,朝我举起了右手,让我知道,她已经有了战斗的勇气。
自制开箱器,钥匙也能拧螺丝
2月11日
口述:省人医药学部主管药师 顾中盛
这里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药房。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药物摆放、畅通无阻的出药流程、顺畅的进药通道,我的内心充满了小小的自豪。7天前刚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间连小仓库都算不上的空房间。
摆药架呢?气动物流有没有?药物目录和清单呢?开箱器和螺丝刀总该有几把吧?得到的答案是,对不起,时间紧,任务重,能提供的只有场地和协调方式,其余的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吧!
大家谁也没有怨言。没有摆药架,没关系,先分类收拾堆起来,不能受潮的找个货架先摆好;没有气动物流,小问题,大家都来当“小蚂蚁”,呼朋唤友搬药忙;没有药物目录,小case,电脑高手显神通;没有工具怎么办?不重要,我们还能自制开箱器,钥匙也能拧螺丝。
仅花了四天时间,我们就在这里平地建起一座药房。现在,这里已有了合理高效的药物布局,安全快速的发药途径,规范的交接班流程和充分的休息时间。白班有20余种药品,1000余袋中药汤剂出入库,能保证方舱现有患者的安全用药;夜班也可以独立处理2000余条医嘱,无一错漏。我偷偷收起一枚我自制的开箱器,这将是这段光辉岁月留给我的最好勋章。
暖流
医患群里的大型斗诗现场
2月19日
口述:省人医综合ICU 主任医师 左祥荣
翻看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医患微信群,患者严先生发的小诗引起了我的注意:“窗外青山楼外楼,关得我们眼泪流。今朝有酒今朝醉,吃饱喝足又去睡。不求三月下扬州,只求月底能出舱。”诗中既有焦灼无奈,又有早日出舱的希冀,可谓感情丰富真挚,下面患者们纷纷点赞,可见心有共鸣。
我们队的才女李晨主管护师抢先回复:“站定方舱不放松,原来出生在江东。问尔为啥在江汉?战胜病毒需东风。”她在告诉患者,胜利需要等待和时机。
又有患者借毛主席的词发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李晨则回应:“苏扬风景旧曾谙,为胜病毒劳马鞍。疫散花开终有时,轻舟共你下江南。”
严先生则再次回应:“千军万马使汉来,屠魔擒毒需两周。宅勤卫生多防护,胜利属于苏大强。”显然他看懂了我们的加油鼓劲,也表达了愿意等待、配合防护的意愿。多好的患者啊!但我想说,胜利并不仅仅属于江苏队,而是属于全中国。
这场斗诗让我意识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对战胜疫情十分重要。于是,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商议出江苏队针对患者心理护理的“五个一”标准:每天一次集体活动,每个区半小时;每晚一次集体观影活动;隔天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文娱活动;给出院病人一次温馨送别(赠送中药香囊、小礼品)。我们不仅要把方舱医院建设成专业的普通病区,更要把它变成一个温馨的家,大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努力,积极向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场战“疫”才会取得胜利。
“方舱记者B17”,用抖音替我报平安
2月25日
口述:省人医胸外科主管护师 王 蕾
“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你了,老同学,加油!”下班后打开手机,一条信息忽然弹了出来,是我大学同学从江苏发来的。我点开她分享的视频,真的是我!视频上写着“国家队的王蕾,希望你在武汉过得欢喜”,视频下面还有同学的寄语:“听到以前睡觉呼呼的你,居然要靠吃安眠药入睡,心里一抽,心疼……”
我的心里顿时涌过一股暖流,因为这位老同学,也因为这条视频的发布者——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B区17床的患者。
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条视频的来历。早上刚接完班,我就前往各个病区巡视。“哎,王蕾!”忽然听到一声热情的招呼声,我转过头看去,只见一位患者正拿着手机拍摄,我有点害羞,但还是挥手回应“哈喽”。
“你在这边吃得好睡得好吗?”他问道。
“挺好的,武汉人民也把我们照顾得挺好的。”我随口答道。
“是吧,谢谢!那您是什么时候过来的?”
“四号。”我说。
“四号就过来啦,那在这边还睡得习惯吗?”
“还行,有时候睡得不好就吃点安眠药。”
他有些吃惊地说道:“啊,吃安眠药啊,辛苦辛苦!”
“不辛苦,你们也加油加油!”我笑着答道。这场“采访”来得猝不及防,我回答得也挺随意,如同和老友聊天。谁知道通过神奇的抖音,这条短视频竟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间传到了我的家乡,还被关心我的人看到。
通过他的抖音账号以及和他的聊天,我更加了解了这位舱友。住进方舱医院后,他就开始用手机记录下舱内生活。一次偶然的拍摄让一位远在江苏的父亲知道了他,而这位父亲的女儿瞒着他去了武汉。他装作不知道,但多想看看女儿,于是就请他拍一段女儿工作的视频,哪怕只是远远看看她的背影。
从那以后,更多的江苏网友关注了他,因为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馆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大多来自江苏各地。很多人给他留言,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朋友、同事、爱人或是子女。这位床位号B17的舱友就开始每天用手机记录下身边医务人员的身影,上传到抖音,只是为了让他们的亲友少一份牵挂。多么可爱的患者!感谢“方舱记者B17”,感谢你们,热心的武汉人!
曙光
离别时刻
3月8日
口述:省人医神经外科主管护师 陈云凤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刻,要奔向各自的明天……”今天本来应该是高兴的,因为不仅是妇女节,也是我们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休舱的日子。但不知为何,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首小虎队的老歌,内心也是喜悦中带着一抹淡淡的不舍。
我们在这里奋战了三周时间,从一无所有到人头攒动,再到如今空落落的大厅。回想第一批患者出院时大家都内心狂喜,每个人无论医患,都看到了希望;其后仅仅两三天的时间,半数患者携手康复,我们感受到的是疲惫中的自豪;今天我们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我的内心竟然有些不舍,也有些释然。我才猝然明白,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都把这里当成了家。
完成最后一批患者的欢送仪式,我忽然想去看看这些天我们始终坚守的这块“阵地”的全貌。顺着体育馆的台阶,我一步步走到最高处。这一刻好安静啊,这里好空旷啊!也许下一次这里人声鼎沸时,该是在举办体育赛事了吧!
坐在回酒店的接驳车上,我打开微信,满眼看到的都是方舱医患群里闪烁的信息,有祝愿我们节日快乐的,有向我们表示感谢的,更多的是邀请我们待疫情完全散去,再来武汉赏樱花、吃美食的。说真的,这些天方便面是吃了不少,地道的武汉街头热干面却是缘悭一面啊。
方舱的大幕已渐渐落下,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离开这里。明明心底无数次告诉自己这是件喜事,不要流泪,但不知为何眼睛还是有些湿。
梅勇医师,你的包裹!
3月9日
口述:省人医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梅 勇
昨天我们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欢送了最后8名患者痊愈出院,我们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进入了休整待命的状态。
结束了扫尾工作,回酒店的接驳车上,大家都很兴奋,说疫情结束后要结伴来武汉旅游,看看和战场上完全不一样的风光。说着说着,对家人的思念悄然涌上心头,我打开微信,发消息告诉可乐、妞妞和爱人:我们胜利了,方舱胜利了,武汉很快也会胜利,武大的樱花很快就开了,也许今年我们还能赶上,即使今年赶不上,明年会更美。
没想到晚上我就收到了女儿寄来的“快递包裹”,是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视频里女儿妞妞充当起快递员,大声喊着:“梅勇医师,有你的包裹!”我正仔细打量箱子时,儿子可乐忽然从箱子里蹦了出来,说“邮寄”到武汉来看我了。
随视频附上的还有可乐亲手绘制的一幅《旗开得胜》:鲜艳的国旗、党旗下,挺立着三个身穿防护服的医生,最左边的一个写着我的名字,“我”一手背在身后,一手跷着大拇指,意气风发。可乐告诉我中间那个是陈叔叔,他拿着“抗击病毒”的标语,右边是我们队的“自由男神”,正在看片子。稚嫩的笔触里,我感受到儿子内心的自豪,和他对老爸满满的爱。儿女如此,夫复何求?我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满足。
历经峥嵘,终见坦途。方舱,再见!再也不见!
(以上日记为节选,均由省人医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周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