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华日报记者连线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每天在忙碌中度过,但情况越来越好”
2020-03-12 11: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下午2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贾凌,回到房间,开始吃当天的午饭。一边吃饭,一边在电话中和记者聊上午的工作——早上7点半开始穿防护服、做准备,8点进入病区上岗,5小时后当班结束,脱防护服、消毒。晚上不当值,但还是要去病房转一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情况越来越好。”贾凌说,2月5日,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定点援助的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江夏区中医院共有42人治愈出院。

“抢救生命是医生的本能”

贾凌所工作的重症病房,病人的情况相对严重,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上午我们病区就有一名气管插管脱落需要重新插管的病人。在抢救时,我没有做到太好的防护,当时太赶了……”

插管时,由于气溶胶中夹杂大量的病毒与细菌,正常情况下,医生进行操作时,必须做好最全面防护。但病人插管临时脱落,留给医生的时间并不多。抢救时,贾凌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是完备的,却没有来得及戴面罩。“没办法!要是等我们戴完面罩,可能病人就没命了……”贾凌说。

“那你不害怕被感染吗?”记者问。“怕肯定怕,但这种时候,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抢救生命是医生的本能。后来想想,这又意味着患者又过了一个鬼门关,治愈的希望更大了。”贾凌乐观地说。

“国家卫健委已发布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随着治愈患者的增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有经验。”医疗队队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吴小龙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目前,医疗队主要采取以下治疗方案:一是对轻症患者给予葡萄糖、蛋白质等支持治疗,提高他们的自身免疫力,同时辅助中药治疗;二是对症治疗,发热给退烧,呼吸困难及时上呼吸机、供氧等;三是抗病毒治疗,给病人用一些广谱抗病毒药物有些效果。

病人的救治不仅在现场,也可以在“云”上。前几天,江夏区中医院的一位患者接受江苏省中医院的专家组会诊。由江苏省中医院奔赴前线的医疗队队员们讲述病人情况,远在南京的江苏省中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专家组会诊认为该病人目前病情较重,可通过辨证施治,拟定化湿清热解毒,宣肺泻热佐以扶正,从而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谦告诉记者,他们会针对每一位病人拟定治疗方案,省中医院专家们将定期远程会诊。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防控队伍

正式进驻病房工作10天,南医大二附院ICU副主任孙立群一直记着出征前的目标——零感染、打胜仗。“对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我们要从重症隔离病房整改开始,做成感控示范病房,再逐步推广到各病区。”为此,孙立群手绘一张院感防控地图。每一个环节,她都要实地察看、手画草图,再与院感专业人员探讨商榷。紫外线灯、弹力绷带、门口手消台、门外手消台、医生办公室、示教室、主任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更衣间、电梯间……不同的草图,她画了一张又一张,改了又改。“只有把医院的隔离工作做好,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孙立群说。

白天摸排感控情况,晚上回到驻地要认真“备课”。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朱玲既是一名战士,也是一名老师。“为江夏区中医院培训一支带不走的院感防控队伍”是朱玲的目标。

此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江夏区中医院的工作实际,朱玲总结建议做法,整理成文件发送至工作微信群中,以微信等“网课”形式进行培训,确保院感防控人人知晓、人人掌握、严格执行、落到实处。“无论大家来自哪里,医护人员都是战友,要共进退。”朱玲说。

“重塑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2月3日,贾凌送走经自己治愈的从重症病房出院的第一位患者。“那一天,我们看着他和妻子远去的背影,真的很激动。”贾凌说,重症病人治愈出院,不仅增强了医生们的信心,也给病房内其他危重症患者带来希望。“自他出院后,大家配合我们治疗的意愿更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同样需要“心理处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龙丹就将自己爱与病人聊天的“工作方法”带到了武汉。“我一直喜欢与病人聊天,多和他们说说话,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面对疾病,重塑信心比什么都重要。”龙丹说。

同样,来自南医大二附院的朱成华也会为病人回答一些专业性问题。“一些病人会担心疾病的预后,产生恐慌心理,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朱成华说,“这个时候,我们会耐心给他们答疑解惑,以专业的知识告诉他们,这类疾病大多预后良好,很少产生后遗症。”

医护工作者们对于病人们的关心与照顾,患者们切实感受得到,并给予回应。“今天上午我为一位年轻的病人观察舌苔脉象时,她起身对着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来自江苏省中医院的医疗队员蒋华说。

“对我们来说,工作虽辛苦,但是每每感受到患者们对我们的感谢,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队员、主管护师季冬梅说,“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而奋斗?武汉人民,我们一起加油,一起静待樱花烂漫。”

本报记者 仲崇山 叶 真

责编: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