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江苏医疗队发挥多学科诊疗优势,讨论出最佳治疗方案。当一名危重患者发生气胸紧急状况时,江苏省医疗队队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尤勇紧急施救,用手术刀刀柄代替胸管内芯针,成功实施胸腔置管,成功解除风险。
记者与尤勇进行了电话连线,他向记者介绍了那次惊险的抢救过程。2月15日,尤勇所在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科22、23病区的71位新冠肺炎患者。当天,医疗队对所有患者进行摸底查房,筛选出危重症、重型和高风险患者。其中一位危重症患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该患者56岁,有30多年吸烟史,有肺气肿、肺大疱等基础病,患新冠肺炎后情况更差。尤勇告诉记者,当时大家第一印象是这个病人病情太重了,双肺几乎全白,右侧肺大疱占据了大部分胸腔,已经把他的心脏完全顶到了左边。如果一旦肺大疱破裂导致气胸,抢救的时间窗非常有限,这让他猝死的风险增加。
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心脏科、麻醉科……江苏医疗队发挥多学科诊疗优势,讨论最佳治疗方案。镇痛、镇静、无创通气、小剂量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一系列综合救治措施迅速有序发挥效力,2个小时后病人的氧饱和度已经能达到95%,呼吸也逐渐平静下来。但是尤勇知道,患者最凶险的“雷”仍然没有排除,他的肺大疱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一旦发生,病人很快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继而引发休克,非常凶险。
2月26日下午,尤勇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当时他刚回驻地就接到值班医生求助,那名患者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50-60%,性命危在旦夕。尤勇立刻与医疗组组长苗立云沟通,大家一致认为患者应该是肺大疱破裂导致气胸,必须立即放胸管引流才能救命。情况紧急!医疗队队员屈峰主任主动请缨当司机,将尤勇他们火速送到医院。尤勇以最快速度穿好防护,冲进隔离区。此时患者氧饱和度70%,呼吸频率50次/分,心率150次/分,血压160/90mmHg,还来得及抢救。
然而当值班医生将胸腔穿刺包准备就绪,意外发生了——尤勇发现胸管内没有内芯针,如何才能将一根软管穿过坚韧的胸壁放进胸腔?瞬间尤勇感到内层衣物被汗湿透了,防护镜也变得模糊。危急时刻,尤勇想到可以用手术刀刀柄从侧孔置入,替代内芯针。经过两次置管尝试,明显突破感传来,胸管置进去了。尤勇拔掉刀柄,连接水封瓶,随着一阵阵咕噜咕噜的气泡声响起,他抬起头看向监护仪,氧饱和度逐渐上升,75%,80%,85%,90%……成功了!
“肺大疱引起气胸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胸腔穿刺置管也是比较常规的操作。”尤勇告诉记者,但是这个新冠肺炎患者已经是危重症,置管手术是在隔离病房,他穿着三层隔离衣,戴了三层手套,还有护目镜,视线、手感都非常受限,完全要靠临床经验,同时穿刺工具也不是特别顺手,都增加了当时的难度,这次整个胸腔置管过程大概10分钟,如果是在平时会更快。
当天尤勇在他的战地日记中写道:“有人比喻抢救危重病人就像跟死神抢人,谁的力气大谁就能赢。我部分认同这个比喻,因为付出必有回报。但同时也觉得这不只是个力气活……做到最好,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