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湖北日记:我可以成为他们故事情节的“拐点”
2020-03-02 15:40:00  来源:南京晨报  

为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体会到自己的强大,杨海龙特地近距离蹲下来和她沟通。 医院供图

杨海龙: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工作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2月29日,杨海龙和鼓楼医院医疗队来到武汉20天了。杨海龙说,20天来,他不断地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当他穿上防护服的一瞬间,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此时我是一名心理科医师,我更明白我的责任和使命!”

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所谓的疫情“拐点”的研究和推测众说纷纭。在杨海龙眼里,顾名思义,“拐点”就是转折点的意思,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对于每一名患者而言,它的意义又何在?20天来,杨海龙所在的病区已经有15名患者顺利出院了,他们这短暂的经历,是否是一种创伤?又会对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他们是否会平静接受,乐观面对?这是否也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另一“拐点”?一个心路历程的“拐点”!

“而我,作为一名心理科医师,在这样的历程中,又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帮助和改变?”杨海龙告诉记者,他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努力成为他们故事情节的“拐点”!有人可能会觉得,如果在戏剧中,这称之为“入戏太深”;在心理咨询中,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所谓的“移情”。“其实我也很难界定,但至少肯定有‘共情’!”

病房有位陈女士,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两天前新冠肺炎病情加重从外院转入。两周前,患者的丈夫因为感染新冠肺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后死亡。入院以来,患者经常一个人发呆,独自悲伤落泪,寝食难安,不愿过多地谈及自己的经历。得知情况后,杨海龙开始了心理疗伤。“我的丈夫两周前因为感染这个病毒,没能救过来,我天天都会想到他,做梦也会,我天天想哭,控制不住……”面对泣不成声的女子,为了让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体会到自己的强大,杨海龙特地近距离蹲下来和她沟通了一会儿,后来才坐到凳子上,一步步安慰,走进她的内心,患者也向她敞开了心扉。

原来,陈女士的丈夫大她15岁,两人都经历过婚姻的不幸,后来走到了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女儿,现在26岁,之前在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女儿现在也在医院隔离中,让陈女士非常担心!去年年底,陈女士出了车祸,导致多个地方的骨折。手术出院后,情绪也不好,天天觉得疼痛,晚上也睡不好,都是丈夫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守在身边。“他可能是太劳累了,后来不小心导致了感染,我一直很内疚,觉得是我连累了他……”

不知不觉中,1个小时过去了,杨海龙对陈女士的不幸经历和她的家庭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杨海龙判断,陈女士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前,可能就因为车祸导致了创伤后应激的心理反应,丈夫的不幸过世再次导致哀伤反应,负性的情绪再次叠加。杨海龙说,他认同了她的情绪,对她的情绪作了澄清和解释,给予了她一定的心理支持,更是肯定了她的努力,发掘了女儿作为她面向未来的内在改变的动力源泉,期待她可以在这段经历中再次获得成长和新生。

杨海龙说,20天来,他几乎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来和病区的患者尤其是在本次疫情中经历了亲人丧失的患者沟通,与他们共同讨论产生的情绪和反应,让他们理解情绪产生的过程,学会辨别情绪,接纳情绪,改变认知,减少负性情绪的累积。

“记得那天,一个朋友问我,音乐节中希望可以给我点一首歌,我不假思索地说,那就点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吧。真心期待,我的出现,可以成为他们故事情节的‘拐点’。”杨海龙说:“我们与每一位患者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祝愿他们经过此点,好运相伴,涅槃重生!”

通讯员 柳辉艳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戚在兵

责编: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