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个党委书记的“火线”担当
—— 记第七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扬州队领队、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道亮
2020-03-02 15:12:00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的白衣天使们,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等疫情过去了,一定要到江苏去感谢你们!”2月2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5位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年龄最大的已年届古稀。

武汉市第一医院,第七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的“主阵地”。2月13日晚江苏医疗队到达以来,全队接管的200多名患者(其中重症占到八成以上)迄今“零死亡”。第七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扬州队领队、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道亮说:“我们把临时党支部建在‘火线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支英雄的队伍战疫必胜!”

如果征求意见“肯定我上”

2月13日凌晨接到通知,当天上午9点就要上报苏北人民医院出征武汉人员名单——徐道亮想都没想就向扬州市卫健委表态: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执行的不是一般性的任务。谁来领队?如果征求意见的话“肯定我上”!

徐道亮早有准备。早在大年初四,苏北人民医院就接通知要派出两医两护一名院感共5人,参加第二批江苏援武汉“省队”。随着疫情发展,年初六那天,医院管理层又进行了研判:这一次,可能不是简单派几个人出去,可能后续还要大规模组队。当时就在全院发出了倡议。令人感动的是,全院2700多名职工,有1200多人主动报名。

“在报名人选当中,我们根据重症、呼吸、感染,还有心脏方面的医生护士配比需求,预留本地疫情防控医护力量,形成了10人、20人、30人……规模不等的梯队,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就能出发。”徐道亮说,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共705人,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徐州市、扬州市医疗队四家组建。人员间彼此不熟悉,要迅速形成“战斗力”,肯定会涉及大量协调协同工作,作为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自己就是“扬州队”领队的最佳人选。

“扬州队”中有40名苏北人民医院的同志,其中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允模今年已经56岁了。考虑到年龄问题,他并不在医院最初拟定的几个“梯队”名单里。可当天下夜班时他听到通知后,坚决表态要求出征。考虑到团队要有老中青搭配,最终将其纳入了名单。“当时我就下了决心,等打赢了仗,必须把他们整整齐齐带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徐道亮说。

2月13日中午1时,扬泰机场,“扬州队”集结完毕。目标:“前线”战场上重症患者人数最多的武汉市第一医院。“我们要整建制接管一个病区,去了就是‘挑重担’的。”徐道亮说。

“火线上”更要有党支部

挑重担,打大仗,必须谋定而后动。

第七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抵达当天,晚上9点,一场特殊而简短的会议在驻地宾馆召开,达成两项重要成果:一是8家参援医院联合成立“队委会”,组建医疗、护理、院感、防护、物资、宣传等六个工作小组,确保指挥畅通,协作有序;二是经统计汇总,全队有60名党员,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强调党员要冲锋在前,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搭建起‘前线’指挥系统,就要战前总动员。”徐道亮说,按照规定,医护人员进入武汉的医院后必须相互间隔离,就不能聚在一起开会了。这场会议虽然简短,但定了方向、稳了“军心”,为接下来要打的这场硬仗挂出了“作战图”。

2月14日,医疗队已摩拳擦掌,但原定的培训人员因故没到。徐道亮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请该院前期援武汉的“院感”专家、苏北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乔继红和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祥来给大家培训。“院感”即“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但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院感”范围已不仅在医院,还在广大医护人员的住地,甚至上下班的途中。从“院感”角度看,风险点无处不在。只要一人感染,就可能“全军覆没”。

“当天下着大雪,因为不能开中央空调,医院里特别冷。下午2:30病区正式开放,当天就收治64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58名是重症。”徐道亮清楚记得,2月15日刚进入病区时,楼层空荡荡。武汉第一医院方面留下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对接,但接管流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正是得益于临时党支部这个“指挥系统”。

每天晚上8点,准时召开视频例会,各小组报告当日治疗情况、院感防护、物资保障等关键信息;遇到复杂病例,8家医院互相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半个月下来,第七批江苏援武汉医疗队交出了医护人员零感染、重症病人零死亡、累计9例康复出院的成绩单。

“报名时,大家可能都是热血沸腾,但真正打起仗来,特别是打攻坚战、持久战,拼的就是意志和毅力,底气就是医者初心和信仰。”徐道亮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扬州队164人中,除了现有60名党员,又有90名医护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他们要经历“火线”淬炼,接受实战考验。

这里就是我们“江苏医院”

“不要觉得这是在武汉第一医院,病区就是我们‘江苏医院’!”这是徐道亮反复说的一句话。

将异乡当故乡、把病人当亲人,这已成为“扬州队”上下一致的自觉行动。上周,一名患者上呼吸机后病情稳定,但到了下午4点多,体征情况突然恶化。当时,中共党员、扬大附院急诊科医师冷峻岭和苏北人民医院的吴晓燕刚刚出舱,脱下防护服准备换班,听到消息后立即又穿上防护服冲进ICU,一起协力帮患者翻身做俯卧位通气治疗。经过紧急抢救,终于化险为夷。这件事,上了当天的央视《新闻直播间》。

“平时用一倍的力气,这要用十倍!医护人员就是泡在汗水里、泡在防护服里工作。”徐道亮说,像插拔管这样的常规操作,因为镜片起雾,医护人员只能透过好几层镜片侧面的一小片相对清晰区域来看病人,还要精确找准位置进行操作。四小时一班轮下来,人人都精疲力竭。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医疗队仍然坚持“白天看病、晚上议病”,遇到复杂病例时,还会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后方专家进行“云会诊”。目的只有一个,尽最大可能去救治每一位患者。

在武汉第一医院,江苏大夫“很拼”,江苏的护士同样“给力”。受疫情影响,武汉当地医院普遍缺工人。清扫垃圾、拖运设备甚至给病人喂饭这些苦活累活,江苏护士都抢着干。“这些扬州姑娘很多是90后甚至95后,在家肯定都是‘惯宝宝’,肯为我们这么吃苦,真了不起!”一名当地患者忍不住夸赞。

作为领队,徐道亮考虑的要更多。最初几天,他观察到不少医护人员水土不服,一日三餐基本吃泡面,有的还出现拉肚子情况。他立即向后方报告,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首批“扬州大厨”迅速抵达武汉,让医疗队吃上了“家乡菜”;为了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他建立了前线考评制度,从医疗质量、服务、个人防护、院感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结果移交医护人员后方单位,作为奖励激励依据;长期作战后医护人员心理进入“疲惫期”,他立即打通远程心理辅导渠道,设计“心理健康评估样卷”精准施策……“扬州队”队员都说:“有徐队长在,我们只管放开手脚去打仗!”

“火线上,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徐道亮说,当下,“武汉保卫战”已经打到了“最吃紧”也“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能否实现全胜目标,就看“中流砥柱”!

新华报业赴湖北采访组记者

黄建伟 王世停 王 拓 王子杰

摄影:王子杰

责编:唐凯